內斯蘭德氏放線菌(Actinomyces naeslundii Thompson & Lovestedt 1951,175.)
naes. lund'i. i現代拉丁語屬格名詞,Naeslund的;以Carl Naeslund氏的名字命名,他首先描述了此菌為“放線菌屬C群”,但沒有給予種名。
描述部分以下述作者的工作為基礎: Naeslund , 1925 ;Thompson和Lovested:, 1951; Garrod ,1952;Howell等,1959和1962 ,Georg等,1964,Georg ,1970;Slack, 1968。
在腦心浸汁洋菜上培養18-24小時的微菌落(放大100倍觀察)為密致的類白喉杆菌狀細胞堆團,中心纏結著絲狀體,再圍有輻射狀彎曲有分枝絲狀體的外緣(圖版17.3,圖2)。菌落偶爾沒有絲狀體,但扁平而呈圓形並有整齊的邊緣。在BHIA上培養7-14天後的大菌落直徑為1-3毫米,凹麵圓形,邊緣整齊或溝槽狀,平滑的或細密的粒狀表麵,白色而柔軟。菌落較少堆積狀或不規則裂片狀,可能與衣氏放線菌的“白齒”狀菌落相似。一個純種菌株可能產生兩型的菌落,但重複再培養時,通常隻產生較平滑的菌落。
在液體培養基中的生長一般靠近頂部為絮狀堆團,下麵有些分散柔軟的顆粒。
發酵反應見表17. 22;那些關於甘油的報道是在巰基乙酰肉湯中進行的,而在放線菌屬發酵液中結果為0/40。其它生化反應見表17.23.
多數菌株能在固體培養基上空氣中生長。最適溫度為35-37℃,24℃不生長。
細胞壁含有鳥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少量出現。糖類包括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2-脫氧塔羅糖和岩藻糖(Cummins和Harris, 1958 ;Boone和Pine,1968 ;De-Weese等,1968)。
對抗菌素的敏感性未見報道。
血清學鑒定為A群血清1型和2型。用熒光抗體技術鑒定與衣氏放線菌和粘性放線菌有低效價交叉反應。采用凝膠擴散技術或細胞壁凝集技術與齲齒放線菌和丙酸蛛網菌(Arachnia propionica)有附加的交叉反應(Cummins,1962 ;King和Meyer,1963; Georg等,1964 ;Slack和Gerencser,1966和1970; Lambert等,1967).
人類感染有過報道。小鼠產生實驗感染(Howell等,1959; Coleman等, 1969;Cole-man和Georg, 1969)。大鼠產生牙周損害(Socransky等,1970)。生境包括扁桃腺和牙結石在內的人的口腔中(Thompson和Lovestedt,1951 ;Howell等,1962;jBlank和Georg,1968)。
推薦的新模式菌株:ATCC 12104。
上一篇:衣氏放線菌
下一篇:粘性放線菌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