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可分外毒素和內毒素兩種。
(1)外毒素
外毒素是某些病原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分泌到體外周圍環境中的一種代謝產物。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不耐熱,不穩定,能被蛋白酶分解,遇酸變性。
能產生外毒素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革蘭氏陽性細菌,如白喉棒杆菌產生白喉毒素,破傷風梭狀芽孢杆菌產生破傷風毒素,肉毒梭狀芽孢杆菌產生肉毒毒素等。
外毒素具有4個基本特點:
①④毒性強:外毒素的毒性非常強,如白喉毒素對豚鼠的最小致死量為10-3mg。破傷風毒素對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為10-8mg;肉毒毒素的毒性更強,比KCN還強1萬倍,1mg結晶純品可殺死2000萬隻小白鼠。
②選擇性強:外毒素對機體組織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引起特殊病變,如白喉毒素主要毒害心髒、神經等部位,引起心肌炎、神經麻痹病;肉毒毒素作用於眼神經和咽神經,引起眼肌麻痹和咽喉頭的吞咽機能麻痹 。
③抗原性強外毒素的抗原性相當強,能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
④減毒後能變成類毒素用0.3%—0.4%甲醛處理,可使其毒性喪失,但仍然保持抗原性。這樣的外毒素稱為類毒素,如用於預防破傷風的破傷風類毒素,預防白喉的白喉類毒素。
(2)內毒素
內毒素是許多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結構成分。隻有當細菌死亡、 溶解或用人工方法將菌體細胞裂解後才會釋放出來,故稱為內毒素。
內毒素的毒性較外毒素弱;抗原性也弱;致病作用也無特異性,所引起的症狀大致相同,主要表現出使機體發熱、對白細胞產生影響,引起微循環障礙和休克等症狀。
內毒素的化學組成是磷脂一多糖一蛋白質複合物,主要是脂多糖,而毒性又主要在脂質部分。
內毒素與外毒素不同之處還在於,內毒素對熱表現出較強的抵抗力。外毒素在60攝氏度,20min即被破壞,而內毒素在100攝氏度條件下,能經受1h以上的時間。
內毒素經 甲醛處理後,隻能降低毒性,但不能成為類毒素。
上一篇: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機製——毒力
下一篇: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機製——數量和侵入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