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體(rickettsia)是由美國病理學家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首先描述的,他最終不幸感染了斑疹傷寒而死亡。為了紀念他,人們於1916年將這類病原體稱為立克次體。
立克次體是一類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又接近於細菌的原核微生物。它具以下一些特點:
① 立克次體的個體大小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球形或杆形。除伯氏立克次體(Rickettsia burneti,又名Q熱立克次體)外均不能透過細菌濾器(0.22μm,Seitz濾器,石棉板製作)。但隨著宿主和發育階段的不同,常表現出球狀、雙球狀、短杆狀、長杆狀甚至絲狀等多種形態。
② 立克次體的細胞結構像細菌。具有細胞壁和細胞膜。革蘭陰性,細胞壁含有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有擬核,有的還有核糖體,含雙鏈DNA和RNA。此外,細胞還含有蛋白質、中性脂肪、磷脂、多糖和某些酶類。
③ 立克次體是專性活細胞內寄生。除五日熱(戰壕熱)立克次體(Rickettsia wolhynica)外,均不能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繁殖。立克次體主要以節肢動物(虱子、蚤)為媒介,寄生在它們的消化道表皮細胞中,然後通過節肢動物叮咬和排泄物傳播給人和其他動物。
④ 立克次體以二等分分裂,即裂殖的方式繁殖。
⑤ 立克次體對熱、幹燥、光照、脫水及普通化學劑的抗性較差,但能耐低溫。對磺胺及抗生素敏感,但對幹擾素不敏感,而細菌對幹擾素敏感。
⑥ 有的立克次體不致病,而有的則會釀成嚴重疾病,它是流行性斑疹傷寒,羌蟲病,Q熱的病原體。
上一篇:放線菌與細菌的比較
下一篇:支原體定義及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