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微生物學檢查
白喉外毒素毒性強,因此,臨床上對可疑白喉病人一般不必等微生物學檢查確診,就應立即給予抗毒素及抗生素治療,同時進行實驗室診斷確診。
從患者病變部位假膜及其邊緣用棉拭直接做塗片,若找到有白喉棒狀杆菌典型形態、排列,並有異染顆粒者,結合臨床即可做初步診斷。毒力鑒定是鑒別白喉棒狀杆菌與其他棒狀杆菌的重要試驗。檢測方法分體外與體內兩類,體外法可用SPA協同凝集試驗或Elek平板試驗;體內法可用豚鼠做中和試驗。
(四)防治原則
注射白喉類毒素是預防白喉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普遍在出生3個月以後兒童中接種白喉類毒素、百日咳菌苗、破傷風類毒素的混合製劑(DPT混合疫苗),免疫效果良好。疫苗共種3次,每次間隔4—6周。2 歲和 7歲時各加強注射1次。對密切接觸白喉病人的易感兒童需肌 內注射1000—2000U白喉抗毒素進行緊急預防,同時應注射白喉類毒素以獲人工主動免疫。對 白喉患者的治療應采取抗毒素與抗生素合用原則,早期、足量白喉抗毒素的應用是治療關鍵。為避免血清過敏症的發生,在注射前應做皮膚試驗,過敏試驗陽性者,需用脫敏法注射。抗菌治療可選用青黴素、紅黴素等,以防繼發感染。
上一篇:腦膜炎奈瑟菌——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下一篇:百日咳鮑特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