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簡稱流感杆菌,屬嗜血杆菌屬。本屬細菌因人工培養時必須加新鮮血液或血液成分方能生長,故名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是嗜血杆菌屬中最常見的對人有致病性的細菌,可引起原發性化膿性感染和呼吸道繼發感染。1982年由波蘭細菌學家從流感患者鼻咽部首次分離出,誤認為是流感的病原菌。1993年Smith分離出流感病毒時,才明確流感嗜血杆菌隻是流感患者繼發感染的一種細菌。
(一)生物學性狀
為革蘭陰性小杆菌,大小為(0.3—0.4)um*(1.0—1.5)um,常呈多形性。無鞭毛、無芽孢。有毒株在營養豐富的培養基上生長6—18h出現明顯莢膜,在陳舊培養基上該菌的莢膜常常消失。多數菌株有菌毛。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生長溫度為33—37℃,營養要求較高,需X因子和V因子。X因子是血紅素及其衍生物,是細菌合成過氧化氫酶、過氧化物酶、細胞色素氧化酶等呼吸酶的輔基;V因子是輔酶I或II,在細胞呼吸中起遞氫作用。但血液中的V因子通常處於被抑製狀態,加熱80—90℃ 10min能破壞紅細胞膜上的不耐熱抑製物,可使V因子釋放,故流感嗜血杆菌在加熱血瓊脂平板即巧克力色平板上生長較佳,35℃培養18—24h,可見直徑0.5—1.0mm的圓形、凸起、濕潤、灰白色菌落,不溶血。有莢膜菌株的菌落呈輕度黏稠。當流感嗜血杆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共同孵育時,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能合成較多的V因子,培養基上生長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離金黃色葡萄球菌距離越近的越大,越遠 的越小。這種現象稱之為衛星現象,可作為鑒定流感嗜血杆菌的依據之一。
流感嗜血杆菌主要抗原有兩種:①莢膜多糖抗原:具有型特異性。可將有莢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分為a-f6個血清型,其中b型的致病力最強,是引起兒童感染最常見的菌型。②菌體抗原:主要指外膜蛋白抗原,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流感嗜血杆菌的抵抗力較弱,對熱、幹燥及常用消毒劑敏感,加熱50—55℃ 30min即被殺死,在幹痰中生存時間一般不超過30min對青黴素和氯黴素易產生耐藥性。
上一篇:嗜肺軍團菌——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
下一篇:流感嗜血杆菌——致病性與免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