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首頁 > 微生物知識->微生物基本知識->破傷風梭菌——致病性與免疫性

破傷風梭菌——致病性與免疫性



錄入時間:2008-12-9 17:00:18 來源:青島betway必威西汉姆联生物 

破傷風梭菌的致病物質為破傷風梭菌產生的外毒素。其外毒素有兩種:一種是具有溶血作用的破傷風溶素,在性質、功能和免疫原性上與鏈球菌溶血素基本相同,尚未發現有致病性,可能與其生長有關;另一種是引起致病作用的嗜神經破傷風痙攣毒素,毒性作用極強,對人的致死量小於1ug。該毒素為蛋白質,不耐熱,免疫原性強,用0.3%甲醛作用4周可脫毒製成類毒素,用於人工自動免疫。 
    破傷風梭菌以芽孢形式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可由傷口侵入人體,在局部發芽繁殖而致病,但破傷風梭菌是厭氧菌,在一般傷口中不能生長,傷口的厭氧環境是破傷風梭菌感染的重要條件:傷口深而狹窄,創口閉合造成局部乏氧;壞死組織多,吸收遊離氧;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傷口進入泥土或異物,帶入破傷風梭菌或其芽孢,同時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混合感染,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生長消耗氧氣而造成厭氧環境。以上原因均可造成有利於破傷風梭菌生長繁殖的厭氧條件。 
    破傷風梭菌隻能在厭氧的局部生長繁殖,細菌不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敗血症,在局部產生的外毒素吸收入血,形成毒血症而發病。新生兒臍帶殘端也具備上述厭氧條件,不潔接生操作易引起破傷風梭菌的感染,造成新生兒破傷風。 
    破傷風痙攣毒素是由質粒編碼表達的一種神經毒素,不耐熱,可被腸道蛋白酶破壞,故口服毒素不起作用。在菌體內為一條分子量為150kDa的肽鏈,分泌到菌體外即被細菌蛋白酶分解成a和β兩條肽鏈,兩條肽鏈之間由二硫鍵連接,如果沒有連接則失去毒性。a鏈為輕鏈,分子量為50kDa,具有毒性作用;β鏈為重鏈,分子量為100kDa,具有識別結合受體和轉運a鏈的作用。β鏈與神經組織具有高度的親和力,局部產生的破傷風痙攣毒素可由β鏈的羧基端識別神經肌肉接頭處的末梢神經外膜受體,與之結合後,破傷風痙攣毒素轉入膜突起形成的小囊泡內,並沿外周運動神經軸突纖維間隙逆行向上進入神經細胞內,經過突觸後膜進入傳入神經末稍,到達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再上行至腦幹。痙攣毒素對中樞神經係統,尤其是腦幹神經和脊髓前角神經元細胞有高度的親和力,毒素通過β鏈N端識別並結合神經節苷脂,將a鏈轉入神經細胞內。a鏈為一種鋅內肽酶,通過降解抑製性神經遞質囊泡膜表麵蛋白的特異性肽鍵,改變其結構,阻止抑製性神經遞質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釋放,導致興奮性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單一作用,運動功能失調,引起伸肌和屈肌同時收縮,造成痙攣性麻痹。破傷風痙攣毒素也有可能通過血液和淋巴循環到達中樞神經係統。 
    所致疾病為破傷風。破傷風的潛伏期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感染越接近頭部潛伏期就越短,死亡率也越高。臨床表現的前驅症狀為感染處肌肉痙攣,咀嚼困難、激動、多汗。繼而全身肌 肉痙攣,形成苦笑麵容,角弓反張,輕者呼吸困難,重者窒息死亡。病死率約50%,新生兒和老年人尤高。 
    破傷風為體液抗毒素免疫,抗毒素抗體主要類型為lgG。由於破傷風痙攣毒素毒性極強,能引起破傷風臨床症狀的毒素量尚不足以引起有效的免疫應答,且破傷風痙攣毒素在軸突纖維間上行,不易被APC提呈而激活B細胞,不能產生有效的免疫保護作用。免疫力獲得主要方式是注射抗毒素和接種類毒素。病後免疫力不持久。   
   

 

上一篇:破傷風梭菌

下一篇:破傷風梭菌——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