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病毒持續性感染



錄入時間:2009-6-18 14:09:59 來源:青島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①慢性感染:病毒在機體內持續增殖,可不斷排出體外,常不引起臨床疾病,但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發病,症狀長期遷延。免疫病理在致病機理上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慢性豬瘟、貂阿留申病、犬瘟熱、小鼠乳酸脫氫酶增高症和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以及人的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貂的阿留申病:是與遺傳因素有關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病毒隨唾液、尿、糞向外排出,並經直接接觸或飼料、飲水、用具等間接方式傳播。用病獸尿液給健康貂接種,極易引起感染。病毒主要在肝、脾的巨噬細胞內增殖。感染後兩周開始出現抗體。病毒與抗體結合,但不被中和,病毒即以病毒-抗體複合物的形式呈現終生帶毒和病毒血症。抗原-抗體複合物沉著於腎髒時,發生腎小球性腎炎和腎衰竭;沉著於血管壁時則引起變性動脈炎。病獸漿細胞增多,γ-球蛋白量增高。病期4~5個月乃至一年,多在秋冬季節大批死亡。此病在有阿留申基因純合子的彩色貂中,發病率與病死率特別高。可能是因為在有這類基因的貂體內,抗原-抗體複合物在腎小球上的沉著更為嚴重,因此引起極為嚴重的腎病變。小鼠的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未感染過的小鼠在初次感染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時,大多呈現腦膜炎等症狀而死亡,剖檢見明顯的單核細胞性浸潤。這種病變與免疫反應有關。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本身並不導致細胞損傷,但在病毒感染以後,細胞的表麵抗原結構改變,致使免疫淋巴細胞對其呈現排斥和破壞作用。未死動物終生帶毒。病毒由母鼠傳給子鼠(先天性感染),即經垂直感染而逐代相傳。這些先天感染的小鼠以持續的病毒血症為特征,幾乎沒有任何其它異常,亦無針對該病毒的抗體。再接種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亦不引起任何反應。有的小鼠在一年後死於腎小球性腎炎,腎小球基底膜上有病毒、抗體和補體的沉著,所以是免疫複合物沉著引起的免疫損傷。乳酸脫氫酶增高症:也是常見於小鼠的一種病毒感染。病毒在鼠體內巨噬細胞中增殖,也可在試管內培養的鼠巨噬細胞或鼠胚細胞中增殖,但不引起細胞病變。人工接種極易引起感染,並迅速發生嚴重的病毒血症。血液中乳酸脫氫酶增多,可能是網狀內皮係統受到抑製,因而不能清除體內積存的乳酸脫氫酶的緣故。體內可能出現抗體,但多與病毒結合成免疫複合物,有時因沉著於腎髒而引起腎小球性腎炎。病毒長期持續存在於感染鼠體內,但不引起臨床症狀。
②潛伏感染:在急性或隱性原發性感染之後,病毒潛伏存在於一定的組織細胞中,在某些條件下,病毒在宿主細胞體內重新增殖和播散,再次出現與初次感染症狀極為相似或截然不同的急性發作,而且以後還會反複發生,如人的水痘-帶狀皰疹、口唇及生殖器皰疹、牛的傳染性鼻氣管炎以及某些豬的偽狂犬病等。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人後,在幼年時引起水痘,水痘消失後,病毒隱伏於神經細胞內,在中老年期因受涼、疲勞或免疫功能下降等原因病毒大量增殖,引起帶狀皰疹。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初次感染牛後,病毒粒子沿感覺神經軸索移行到顱神經或脊髓神經的神經節內,在神經節的神經元細胞內以附著體病毒DNA的形式持續存在,有些轉錄為mRNA,但很少或完全不翻譯。在應激反應或接受激素類藥物時,病毒被激活,再次移行到感覺神經,並到達鼻粘膜或皮膚,在上皮細胞內增殖擴散,重新引起發病。由於潛伏感染動物長期持續排毒,本病一般很難根除。偽狂犬病病毒感染豬後也可能呈現潛伏狀態,當外來刺激因素(如紫外線、熱、應激以及皮質類固醇激素)作用時,重新激活,引起疾病,並排出病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馬皰疹病毒中的細胞巨化病毒也在馬屬動物中具有很高的潛伏感染率。作者等曾從15匹表麵健康的馬、騾、驢的白細胞中分離出11株細胞巨化病毒,血清學檢查時陽性率達80%以上。
③慢病毒感染:又稱長程感染,是指潛伏期長,發病是慢性進行性且最後轉歸於死亡的一種病毒感染。其與慢性感染的不同點,在於疾病過程緩慢,但不斷發展而且無例外地死亡。慢病毒感染的病原體有兩類,一類是常規病毒,如人和猴的免疫缺陷病毒、馬傳染性貧血病毒、綿羊的維斯納-梅依迪病毒、山羊關節炎-腦炎病毒以及人的麻疹病毒等。另一類是非常規病毒即朊病毒,它們分別引起羊的癢疫、貂的傳染性腦病、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牛海綿狀腦病以及人的庫魯(Kuru)病和克-雅氏病等。馬傳染性貧血病毒屬於反轉錄病毒科中的慢病毒屬,馬在感染該病毒後,出現發熱及明顯的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結束之後,還會間歇性地多次出現體溫升高和病毒血症,每次病毒血症之後,患馬體內就會產生新的中和抗體。在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現之前產生的中和抗體,隻能中和自第一次病毒血症分離的病毒,而不能中和來自第二次病毒血症的病毒。第三次病毒血症出現之前產生的中和抗體隻能中和來自第一和第二次病毒血症的病毒,而不能中和來自第三次病毒血症的病毒,說明初次感染後引起每一次病毒血症的病毒,都發生了新的抗原變異。研究證明,馬傳染性貧血病毒抗原變異主要是由於病毒基因組RNA發生隨機的點突變所致,而且這種變異發生迅速、無規律。變異發生於病毒囊膜蛋白(env)上較多,而在gag和pol蛋白上較少。馬傳染性貧血病毒廣泛的抗原變異以及變異株的迅速產生,是該病毒逃避機體免疫識別及清除的重要機製之一。綿羊的維斯納-梅依迪病:維斯納病是綿羊的一種廣泛性脫髓鞘的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潛伏期長達2年左右。發病緩慢,呈現輕癱症狀,但逐漸發展成全身麻痹,病羊最終死亡。維斯納病毒可在組織培養的綿羊細胞內增殖,並能迅速在2~3天內引起細胞病變。病羊腦脊髓液、血液和唾液中含有病毒。腦內接種病毒後3個月左右開始出現中和抗體,滴度逐漸增高,但血液和組織中的病毒仍不消失。脫髓鞘現象可能是神經膠質細胞表麵發生抗原-抗體反應的結果。梅依迪病是一種肺間質細胞增生性疾病,也有很長的潛伏期。雖能產生抗體,但病羊仍不免死亡。將維斯納病毒作肺內接種,常可引起類似於梅依迪病的病變與症狀,且因維斯納病毒和梅依迪病毒在抗原性上十分相近,目前一般認為這兩種病是同一種病毒引起的不同的慢性病毒病,也可能維斯納病毒和梅依迪病毒是同一種病毒的兩個不同的型。麻疹與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麻疹早已是人所共知的急性病毒感染。但是後來發現,麻疹病毒還能引起人的一種中樞神經係統疾病——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此病經常發生於麻疹痊愈後幾年的兒童或少年,特點是神經元變性,而且最後都轉歸於死亡。雖然感染的腦細胞內具有麻疹感染的證據,例如應用熒光抗體技術,可以證明腦組織內含有麻疹抗原。但是通常不能直接由感染組織分離到病毒,隻在應用敏感細胞與感染腦組織或感染淋巴結一起培養時,才能使感染性病毒釋放出來。一般認為,這是病毒可以發生細胞到細胞的感染,但不能在感染細胞內進行完全增殖的緣故。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效價很高,腦脊髓液內也有大量抗體存在(可能具有致病意義)。現已可用實驗動物建立麻疹病毒持續性感染的實驗模型,例如將麻疹病毒接種於由母體獲得大量中和抗體的新生倉鼠腦內時,病毒增殖並潛伏於腦內,隨後再用免疫抑製劑,如環磷酰胺,就可使感染倉鼠出現持續性肌陣攣等神經症狀。應用敏感細胞與鼠腦的共培技術,也可分離獲得麻疹病毒。由非常病毒(朊病毒)引起的癢疫等疾病,其特征是潛伏期長達幾個月乃至幾年和十幾年以上;機體感染後沒有發熱和炎症症狀,也不發生免疫應答反應;臨床上呈現共濟失調、癡呆和行為障礙等神經症狀;病理學上主要是腦灰質海綿樣病變,呈緩慢進行,但最終於死亡。有關這類疾病的病原學以及臨床-病理特征,將在本書第三十七章詳細闡述。
綜上所述,持續性感染的發生機理因疾病種類不同而異,涉及病毒方麵的和機體方麵的多種原因。

 

上一篇:病毒感染的類型和機理-顯性感染

下一篇:病毒持續性感染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