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電子顯微鏡技術



錄入時間:2009-6-25 17:03:45 來源:青島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自從十六世紀發明了光學顯微鏡以後,光學顯微鏡即成為醫學、生物學和其它學科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在生物學界,借助顯微鏡這個有力的武器,看到了多種微生物和構成生物的基本單元——細胞,這對自然的認識是一個重大飛躍。恩格斯曾把細胞的發現稱作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人類的認識是逐步深化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觀察微小物體的要求愈來愈高,對顯微鏡作了多方麵改進,到1890年,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本領——能夠分辨清楚物體上兩點之間的最小距離,已經達到了極限。德國理論光學家阿貝導出了計算顯微鏡分辨本領的公式: Z=0.61λ/n•sinα  式中的Z為分辨本領,λ為照明光源的波長,n為物體所在介質的折射係數,α為入射光束與透鏡光軸之間的夾角,n•sinα叫做物鏡的孔徑數,高級顯微鏡的孔徑數的最大值可達15左右,而普通光線綠光的波長λ=5.46×10-5cm,則其分辨本領 Z= 061×546×10-5 15 ≈02μm這就是說,必須使用短於普通光線波長的波作照明光源,才能提高顯微鏡的分辨本領。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DeBroglie發現電子束也具有波動性質。電子束的波長與電壓的平方根成反比,即: λ= 155  U  nm(未考慮相對論修正)  式中λ為波長(nm),U為加速電壓(V)。  由上式可見,當加速電壓為100V時,電子束波長為0123nm;加速電壓為10kV,波長為123×10-2nm;加速電壓為100kV,波長為388×10-3nm。這與可見光的波長相比,相差幾萬至幾十萬倍。  1926年,德國物理學家Busch詳盡地研究了電子光學,指出:“具有軸對稱性的磁場對電子束說來起著透鏡的作用”,從而奠定了利用磁場作為電子透鏡的理論基礎。  1932年,Knoll及Ruska經過多方探索,第一次成功地得到了電子放大的像。同年,Br che用靜電透鏡研製成功了電子顯微鏡,簡稱電鏡。  當電子顯微鏡真正用於觀察微觀世界之後,人們的視力大大地擴大了。現在,大型電鏡的晶格像分辨本領已達01nm或更小,可把物體放大幾十萬倍。如果再加上光學放大,可獲得幾百萬倍的照片。由於製作技術的不斷改進,已經可以看到細胞器的結構、病毒的亞單位以及組成病毒亞單位的大分子結構。並已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了鈾和釷的單個原子。  如上述,由於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很高,光學顯微鏡上使用的長度單位“微米(μm)”,對它來講是太大了,因此使用納米(nm)為長度單位。  由於應用目的和設計上的不同,各國或各廠生產的電子顯微鏡類型很多,大致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類。  表12-1 電子顯微鏡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 放大倍率(萬倍) 分辨本領(nm) 加速電壓(kV) 其     它[BHDG*8] 大型 20~100 0144~034 100~200   大型電鏡的自動化程度 中型 5~20 034~10 60~100   高,穩定度、真空度等都 小型 小於5 10以上 小於60  比中小型電鏡要求高    我國1958年試製成功了第一台10萬倍電子顯微鏡,經過多年的研究,現在試製出廠的DXB2-12型電鏡的晶格分辨本領為0204nm,放大倍率最高達80萬倍。

 

上一篇:病毒蝕斑技術

下一篇:電子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和成像原理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