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鏡技術應用於臨床診斷已有近五十年的曆史。在1948年,Nagler和Rake及VanRooyen、Scott首先用電鏡在不同患者皮膚損傷的水泡液和結痂中看到了天花病毒和皰疹病毒,並根據這兩種病毒的形態特征進行了鑒別診斷。後來,該技術成了病毒研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加上目前電鏡樣品製備方法的不斷改進,為快速識別和檢出臨床樣品中的病毒或病毒成分提供了更為方便的條件。 近年來,國內外應用電鏡技術檢查臨床樣品已相當普及,就好像用光學顯微鏡檢查細胞和細菌一樣。該技術與一般常用的血清學特異性診斷相比,有它獨到之處。血清學一次隻能檢出一種病原,而對於非典型的或混合感染病例,尤其是對新發生、新發現的病毒病,由於沒有現成的相應抗體,更是束手無策。而電鏡卻可大顯身手,經電鏡檢測,病料中有什麽樣的病原就能檢出什麽病原,特別是對新發現或由國外新傳入的疫病,電鏡檢測可以作為先鋒手段,甚至可在一個視野內觀察到幾種病原體(圖12-18)。 圖12-18 雞傳染性法囊病病毒粒子(箭頭),此外還可看到雞傳染性貧血 病毒樣粒子(細箭頭)及副粘病毒樣的核衣殼(雙箭頭),比例尺為100nm。 ——自李成等 在許多情況下,應用電鏡技術可在1小時之內對可疑的病原(病毒)作出初步鑒定、分群,進而做出診斷。當然這種技術也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和難度,尤其在電鏡下如何識別不同特征的病毒粒子,需要經過一定的摸索、熟練和累積經驗的過程。若想檢出率高,取材部位和時機是關鍵。取材部位,應根據病毒的分布特點來取材,力求準確,否則難以成功。例如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應取感染仔豬的小腸(空腸)粘膜層,雞傳染性法囊病病毒應取感染雞的法氏囊粘膜層,羊接觸傳染性膿皰性皮炎病毒應取感染羊舌、唇的上皮層細胞。對這類病毒病,如果取其肌層或其它組織,就很難觀察到病毒。取材時機,根據觀察的目的不同,取材時間也不一樣。如果想要尋找大量的病毒粒子,一般是在病程的中、後期取材。如果是體外細胞培養材料,則因接種病毒的種類而有不同的收毒期。如牛白血病、牛流行熱病毒應在出現早期病變時收毒,馬傳染性貧血病病毒、豬水泡病病毒應在出現晚期病變時收毒,此時進行電鏡檢查較易觀察到病毒粒子。 電鏡下如何識別病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電鏡視野中,常可觀察到許多雜七雜八、大小不一的顆粒樣物質,尤其未經純化的樣品更是這樣。那麽該怎樣進行識別呢?主要是根據病毒形態結構的規律性進行細致的觀察。病毒粒子基本由以下部分組成:①核心,位於病毒中央部位,它是由病毒的基因物質——DNA或RNA與核心蛋白結合構成的核蛋白結構。在超薄切片上是不透明的著色很深的結構物,在負染樣品上呈明亮的不著色結構。但是,在不成熟或基因有重大缺失的病毒粒子中,核心結構缺乏或不足,往往被磷鎢酸填充而呈空心狀,亦即所謂的空衣殼;②衣殼,衣殼包在核心之外,它是由許多蛋白質或核蛋白組成的形態學亞單位,即殼粒,按嚴格規律排列而成。在超薄切片上,呈深色的環狀,而在負染樣品上呈清晰的晶格狀。衣殼的大小和形態是鑒別病毒的重要標誌;③囊膜,有的病毒,除了衣殼包著的核心之外,在衣殼外麵還包有一層來自宿主細胞膜的囊膜結構。囊膜一般與衣殼之間有較大距離,並呈波浪狀。囊膜有時破裂而脫失,或衣殼和核心未被囊膜包裹而呈“裸體”病毒狀。根據以上病毒的基本特征,再加上每次觀察時,病毒形態結構的同一性和可重複性,以及病毒在宿主細胞內的分布、裝配部位和成熟方式等,都是鑒定病毒的指標。 直接利用電鏡的最簡便的懸滴負染法,可在水泡液及分泌物等病料中,於幾分鍾之內對諸如痘病毒、輪狀病毒、皰疹病毒、腺病毒、冠病毒等作出初步鑒定(圖12-19)。 圖12-19 水泡液中的羊接觸傳染性膿皰性皮炎病毒(橫杠=100nm)
上一篇:生物大分子電鏡樣品的製備
下一篇:臨床上常用電鏡技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