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達病毒科隻有一個屬。本屬內的諾達病毒首次分離於日本的Nodamura村,因而得名。過去 也將其稱為野田村病毒。本屬內其它病毒的命名大多根據病毒分離的地點或宿主動物而命名 ,包 括黑甲蟲病毒(Black beetle virus)、布拉拉病毒(Boolarra virus)、禽獸棚病毒(Flock h ouse virus)、舞毒蛾病毒(Gypsy moth virus)、馬拉瓦土病毒(Manawatu virus)、黃 帶〓神經壞死病病毒(Striped jack ner vo us necrosis virus)等。可能的成員有阿肯色蜜蜂病毒(Arkansas bee virus)、內源性果蠅 係病毒(Endogenous drosophila line virus)等。
[BT4]
1.形態特征本屬病毒無囊膜,略呈球形,直徑30nm左右,呈20麵體對稱(T=3)電鏡下觀察無特殊的表 麵結構,很少見到空殼。
[BT4] 2.理化學特性病毒的分子量約為 8×106Da,沉降係數S20w為 135~140,在CsCl溶液中的浮密度 為1. 30~1.36g/cm3。室溫條件下,在1%十二烷基磺酸鈉中,諾達病毒、黑甲蟲病毒和禽棚獸 病毒的感染性穩定,布拉拉病毒則失活。在用氯仿提取後的水溶液中,病毒仍具有 感染性。病毒對有機溶劑有抵抗力,在酸性條件下(pH3.0)穩定,在有氯離子存在時不穩定 。病毒粒子中RNA的含量占16%~20%。病毒衣殼由180個蛋白亞單位(原體)組成。形態發生過程包括病毒樣“前病毒”的形成,“ 前病 毒”需要通過殼體蛋白前身—α蛋白(分子量44×103Da)的自身催化裂解,形成兩個更小 的蛋白質,分別叫做β蛋白(分子量40×103Da)和γ蛋白(分子量4×103Da)。這種“成 熟 ”裂解經常是不完全的,典型病毒粒子中常含有未裂解的前身鏈的殘基,其比率變化在10% ~50%之間,取決於病毒的種類和增殖條件。病毒的基因組由兩分子的ssRNA組成,分子量為1.1×106Da和0.48×106Da。兩個分子在 5端都有一個帽,而3端無多聚(A)尾。病毒在細胞漿中複製,放線菌素D不影響病毒RNA的合成。感染細胞中有3種病毒RNA,即RNA1 (分子量1×106Da)、RNA2(分子量0.5×106Da)和一個亞基因RNA3(分子量0.15×106Da )。RNA1編碼蛋白A(分子量112×103Da),後者可能是病毒RNA聚合酶的成份;RNA2編碼衣 殼蛋白的前身即α蛋白;RNA3編碼蛋白B(分子量10×103Da),可能在合成正鏈RNA過程中 起作用。用分離的RNA1感染細胞,能合成RNA1和RNA3,但不能合成RNA2。RNA1和RNA2均是形 成病毒粒子所必須的。[BT4]3.培養諾達病毒可采用傳代細胞培養。從蚊體分離的諾達病毒可在乳鼠體內生長,但不能在黑腹 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細胞中培養。從草地蛆(Costwlytra zealandiea)的 幼蟲中分 離的禽獸棚病毒,既可在煙草植物細胞中增殖,也可在果蠅細胞中培養。諾達病毒、 黑甲蟲病毒和禽獸棚病毒在果蠅細胞中培養時,可形成蝕斑。諾達病毒在細胞中的增 殖力很低,但它能在34℃的低溫條件下,通過病毒RNA對細胞的轉染而傳代培養。[BT4]4.抗原性諾達病毒、黑甲蟲病毒、禽獸棚病毒和布拉拉病毒在凝膠擴散試驗中具有交叉反 應,但它們都有不同的血清型。
[BT4]5.病原性諾達病毒由埃及伊蚊傳播給乳鼠,其它病毒可在昆蟲和無脊椎動物體內生長。自然情況下, 除帶狀〓神經壞死病病毒分離自魚外,其它病毒都可從雙翅目、鞘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中 分離獲得。病毒無顯著的特異性,可致死蚊及昆蟲,還可引起小鼠和豬的死亡。實驗條件下,大多數病毒能在普通蠟象蛾的幼蟲體內增殖。諾達病毒可通過伊蚊傳播給乳 鼠,並能在昆蟲和乳鼠體內生長,將病毒注射給乳鼠和蠟象蛾幼蟲時,可使其麻痹和死亡。
上一篇:星狀病毒科(二)
下一篇:雙RNA病毒科(Birnavir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