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禽雙RNA病毒屬(一)



錄入時間:2009-7-2 9:57:09 來源:青島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BT)〗[HT5K]同義名:傳染性法氏囊炎病毒,蓋姆波羅病[ZW(]蓋姆波羅(Gumboro)是1957 年最早發現傳染性法氏囊病的一個美國地名。[ZW)]病毒,雞腎病變病毒。〖HT5SS〗傳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雞的急性、高度接觸傳染性、殺淋巴細胞性疾病,主要發生於3~ 8周齡的幼雞,但也曾見於3月齡以上的雞。病雞精神沉鬱,羽毛逆立,下痢,震顫,共濟失 調。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為5~15%,有時高達20%以上,並發或繼發感染所致的死亡率 更高。剖檢見法氏囊嚴重水腫,並有壞死灶,內含淡黃色膠凍樣滲出物,粘膜麵上有時有出 血點或出血斑。病後期的法氏囊可能萎縮。雞屍可能並不消瘦,但胸肌、腿肌上常有出血斑 的存在。腎小管和輸尿管內有尿酸鹽沉積,心包和肝髒表麵也常出現尿酸鹽。2周齡以下的 雛雞發生感染時,大多呈亞臨床感染。 由於本病侵害體液免疫中樞器官——法氏囊,導致免疫抑製,從而降低機體對其它傳染病的 免疫反應性。雞早期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後,對其它病毒和細菌的易感性增高,也能影響 免疫接種效果,據報道,能降低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40%以上,降低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效 果20%以上。本病遍布於全球養禽地區,在工業化養雞業發達的國家尤為嚴重,隻有新西蘭例外,目前無 IBDV感染的雞群。我國於1979年先後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發現本病,現已傳遍全國各地 ,給養雞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JZ〗圖20-1位置[HT5”H][JZ]圖20-1〓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CD2]結晶狀排列, N為細胞核[JY,4][CD2]自周蛟等[HT][BT4]1  形態本病毒無囊膜、呈廿麵體立體對稱。三角剖分數T=13。有單層衣殼,病毒粒子直徑 約60nm,除完整病毒粒子外, 還常見有空衣殼。[BT4]2  理化學特性目前公認IBDV有4種結構多肽: Vp1、Vp2、Vp3、Vp4,分子量分別為90kDa、41kDa 、32kDa和28kDa。其中Vp2和Vp3是病毒的主要結構蛋白,在血清Ⅰ型病毒中分別占51% 和40%(Dobos等,1979),而Vp1和Vp4分別占3%和6%,是病毒的次要蛋白質。除了上述 蛋白質之外,也觀察到附加體蛋白質Vpx,被認為是Vp2的前體。IBDV是雙RNA病毒科中 最先測定核苷酸序列的病毒,基因組的兩個節段中A片段3 300~3 400bp,主要包括一個大 的ORF,編碼分子量110kDa的多聚蛋白Vp2Vp4Vp3;B片段長2 800~2 900bp,編 碼Vp1。完整病毒粒子在氯化銫中浮密度為131~134g/cm3。病毒非常穩定,對乙醚和氯仿不 敏感,高度抗酸(pH2)。56℃ 5小時或60℃ 30分鍾仍有活力。pH12或70℃ 30分鍾條件下 病毒死亡,05%氯化銨作用10分鍾能殺死病毒。
3.抗原性已知IBDV有2個血清型,可用病毒中和試驗區別。Ⅰ型病毒對雞有致病力,對火雞無致病力 ;Ⅱ型病毒對雞和火雞不致病或隻有很弱的致病力。兩個血清型病毒抗原的相關性小於10% ,因此交叉保護力很低,體內有血清Ⅱ型病毒的抗體仍然可以受到血清Ⅰ型病毒的感染。Le e和Lukert曾提出可能存在第Ⅲ個血清型,但目前尚無足夠的資料。應用 瓊擴、熒光抗體和ELISA試驗發現,IBDV帶有共同的群抗原。兩種多肽Vp2和Vp3都含有 決定群抗原的抗原決定簇,隻有Vp2具有型特異的抗原。經常發生變異的部位主要在Vp2 的可變區,該區域的變化構成了抗原漂移的主要原因。已知Ⅰ型至少有6個亞型,作中和試 驗時亞型之間僅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可以通過交叉中和試驗和交叉攻毒試驗進行鑒定。近年來在接種標準株疫苗而免疫失敗的雞群中分離出IBDV超強毒(vvIBDV)或變異株(vari ant),鑒定出的強毒分離物可引起與炎症或水腫無關的法氏囊損害。這些抗原性和病原性 變異株的蔓延擴散,使得IBD的防製複雜化。
4.培養雞胚接種是培養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最好手段。應選用無母源抗體的雞胚進行病毒分離。 5~7日齡雞胚作卵黃囊接種,9~11日齡的雞胚則作絨毛尿囊膜(CAM)或尿囊腔接種。實踐 證明絨毛尿囊膜接種途徑最為敏感。將含病毒材料接種絨毛尿囊膜,雞胚通常在感染後4~6 天死亡。感染雞胚發育阻滯,水腫和出血。腎充、出血,肝髒可能發生斑點狀壞死和出血斑 ,CAM通常沒有明顯損害。在早期的病毒傳代中,雞胚液中病毒含量非常低,而雞胚(包括 內髒)和CAM中有大量病毒。在接種後4~5天,一般每g組織含毒量可達104~105EID 50,而尿囊液中含量很低。比較尿囊腔、卵黃囊和CAM三種接種途徑,發現經尿囊腔接 種的病毒複製量最低,所產生的病毒滴度比CAM途徑低15log10~20log10的雞胚半數感 染量(EID50),卵黃囊途徑介於兩者之間。通過CAM接種雞胚很容易分離和培養IBDV變異株,但通常不會致死雞胚。由IBDV變異株引起 的雞胚病變與標準株有差異,通常表現為肝髒壞死和脾腫大。在用新分離毒株接種時,雞胚 液中很少含有病毒,當在雞胚中連續多次傳代以後,雞胚液中的含毒量增多,但病毒同時逐 漸降低對雞的毒力。盡管IBDV的初次分離最好用雞胚接種,但該病毒可以適應細胞培養。大多數實驗室使用雞胚 成纖維細胞(CEF)增殖IBDV,適應於雞胚的IBDV可在CEF上增殖,並產生細胞病變。可利用 蝕斑測定或微量滴定技術進行細胞培養物適應毒的定量分析,比雞胚接種法更敏感。IBDV也 能在雞胚法氏囊細胞、腎細胞中增殖,產生細胞病變和形成蝕斑。對IBDV敏感的非雞源性細 胞包括火雞胚細胞、鴨胚細胞、兔腎細胞(RK13)、猴腎細胞(Vero)和幼素領猴腎細胞 (BGM70)等。Jackwood等(1987)比較了三個哺乳動物細胞係MA104,Vero和BGM70 對 於IBDV血清Ⅰ型和Ⅱ型及血清Ⅰ型變異株的幾個毒株的生長情況。病毒在三個細胞係內均能 生長,BGM70細胞的病變最為明顯。BGM70細胞培養的中和滴度可與雞胚成纖維細胞相比 。用雞胚源的細胞培養物分離和連續傳代野外分離的IBDV是困難的。應該考慮到,病毒在體外 係統中增殖,有產生缺陷粒子的可能性。

 

上一篇: 病原性-水生雙RNA病毒屬

下一篇:禽雙RNA病毒屬(二)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