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病毒屬(Flavivirus)
黃病毒以往稱為B群蟲媒病毒,是一個很大的病毒群,包含60多個成員 。 黃熱病病 毒是其代表種,但也有人將登革熱病毒1型作為黃病毒的代表種。成熟病毒粒子含有7% ~8 %的單股RNA,分子量約為4×106Da(≈11kb)。許多成員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登革 熱病毒等的完整的基因組序列已被測定,一個長開放閱讀框架覆蓋了大部分基因組,5' 端有帽子結構,3'端無poly(A)尾。 根據核苷酸和部分氨基酸序列確定的基因順序 為5'CpreME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3'。提純的RNA大多具有 感染性 。GC含量為47%~49%。帶囊膜的圓形病毒粒子的直徑為40~50nm, 內含直徑25~30nm的 核心,小於甲病毒。因為黃病毒很不穩定,所以難於應用負染法詳細觀察其結構,但已證明病毒粒子中 心為一圓形核衣殼,外被脂質層,隨後又是一層蛋白性囊膜突起。細胞外成熟的黃病毒含有兩個囊膜蛋白(E和M)以及與一個與RNA相聯的核心蛋白(C)。 與細胞 相聯的病毒粒子含有一個較大的前體蛋白preM而不含M蛋白, 該前體蛋白在病毒從感染細 胞內釋放期間或以後不久便被切割。膜 蛋白E(MW=51~59×103Da)通常被糖基化, 而膜蛋白M(MW=7~9×103Da)是非糖基化的蛋白。
黃病毒RNA複製通過一負鏈中間體在核周邊區域進行。基因組RNA是唯一的 信使,在膜邊緣多核糖體上以唯一的一個開放閱讀框架翻譯成為一個多聚蛋白。在感染 細胞內觀察多聚蛋白的加工是困難的,但已經在無細胞翻譯係統中進行了研究。結構蛋 白在N端依次為C、preM和E,信號肽酶進行三次切割,將這些結構蛋白分開。 緊接著 便是非結構蛋白NS1(一種糖蛋白)、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存在於N S3 N端的一種類似胰酶的蛋白酶至少進行3次也可能4次切割而將這些蛋白分開,也可能還需 要信號肽酶進行另外2次切割。 NS3和NS5據認為是RNA複製酶的成 分。黃病毒在脊椎動物細胞中的潛伏期為12~18小時,病毒增殖的維持時間超過3~4天。 在整個感染過程中,宿主細胞RNA和蛋白質合成通常繼續進行。
黃病毒在細胞漿內增殖,病毒粒子主要是在向空泡內出芽時成熟,並隨空泡移向細 胞表麵而逸出。電子顯微鏡檢查時,可見細胞漿內出現大量胞漿空泡,空泡內有結晶狀 排列的病毒粒子的集聚。但是病毒粒子的這種結晶狀集聚 隻見於某些細胞,例如Vero 細胞,而不見於另一些細胞,例如BHK21細胞和KB細胞。
黃病毒的增殖過程比甲病毒慢得多。以登革熱病毒2型為例,在細胞感染後6小時才 能測出RNA合成。 黃病毒在CsCl中的浮密度為122~124g/cm。對乙醚及去氧膽酸鹽敏感。56℃ 加 熱15分鍾滅活。最適pH為8~85,pH107以上使其滅活。對酸敏感。 黃病毒在胰酶處 理後,感染性喪失,這是其與甲病毒不同之處。
我國學者柳元元等曾從感染鼠腦組織中提得感染性核酸,其感染價約為原鼠 腦病毒感染價的01%。 黃病毒各個成員之間的抗原關係,可在血凝抑製試驗中表現出來;鑒定黃病毒的各 個成員,需用中和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其與甲病毒的區別,也主要表現在免疫原特性 上。 黃病毒大多能夠凝集鵝、鴿和新生雛雞的紅細胞,但其血凝素易於破壞,而且血凝 反應要求比較嚴格的pH域。同一種病毒的血凝反應所需的pH域,還常隨毒株的不同而有 一定差別,請參閱本書第十四章。
黃病毒經常引起哺乳動物的非顯性感染。鳥類也感染,大多不出現臨床症狀。但某 些黃病毒可能引起嚴重的病變和症狀,甚至致死,例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引起的腦炎、黃 熱病病毒引起的內髒病變以及登革熱病毒引起的發熱和皮疹等等。實驗動物中以小鼠, 特別是乳鼠最為敏感,是實驗室內分離黃病毒最常應用的實驗動物。黃病毒也能在雞胚 以及許多原代和繼代細胞,例如倉鼠腎細胞、豬腎細胞、Vero細胞和BHK21細胞內增殖, 並常引起細胞病變。許多種黃病毒還可在蚊或蜱體及其組織培養細胞內良好增殖,但在這 些節肢動物的組織培養細胞內經常不產生細胞病變( 雖然某些黃病毒可在試管培養的蚊 細胞內引起部分細胞的融合和裂解,但細胞培養物常可自行修複)。 在自然條件下,黃病毒主要經節肢動物,例如蚊和蜱等傳播。在黃病毒屬的60多個 成員中一半由蚊傳播,11個由蜱傳播,其餘的媒介尚不清楚。
上一篇:黃病毒科
下一篇: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