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傳染性脫腳病病毒(Infectious ectromelia virus)
〖HT5K〗同義名:鼠痘病毒。〖HT5SS〗 小鼠的傳染性脫腳病是一種接觸性傳染病,呈全身性感染,致死率經常達95%。某些小 鼠呈潛伏狀 態,在各種應激因素,例如運輸、受冷和X光照射,特別是在疫苗製造或腫瘤移植過程中應 用鼠體組織連續傳3~5代時,病毒易被激活。本病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鼠群中廣泛流行。 引入無症狀的帶毒鼠,是鼠群發生本病的主要原因。病鼠經尿和糞排出病毒,故可經 汙染的飼料和用具傳播。有人認為本病可經呼吸道感染。 脫腳病病毒的形態與牛痘和痘苗病毒相同,病毒顆粒直徑為230×170nm。對乙醚和膽鹽 有抵抗力,並可耐受1%石炭酸達50天之久,001%福爾馬林可於48小時內使之滅活。 保存於-70℃和凍幹的脫腳病病毒可以存活幾年。甘油鹽水中的病毒也可活存幾個月。
〖BT4〗1.抗原性 脫腳病病毒的抗原性與痘苗病毒極為相似,應用補體結合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和抗體吸收試 驗難以鑒別。
〖BT4〗2.培養 脫腳病病毒可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生長,並產生白色小痘斑。但是孵育溫度應降至35~33℃ 以下。病毒存在於整個雞胚和胚液中。 在鼠胚成纖維細胞、雞胚細胞和其它一些原代和傳代細胞如HeLa細胞和L細胞內,脫腳病病 毒增殖並可能產生蝕斑,有時還引起巨細胞形成。在組織培養細胞,病毒似乎以細胞至細 胞方式傳播。
〖BT4〗3.病原性 傳染性脫腳病的典型症狀是肢體的水腫和壞死,最初是在唇部、四肢和尾部出現水腫性腫脹 ,隨後變為水皰並結痂。常見四肢和尾脫落,也常見結膜炎、肺炎、腦炎或肝炎等症狀。 人工接種小白鼠〖HT6,7〗足〖KG-*6〗庶〖HT〗部皮內,病毒於幾小時內侵犯局部淋巴 結,先在局部增殖,約1~2天進入血流,引起原發性病毒血症。在脾和肝等髒器中進一步增 殖後發生第二次病毒血症。再 由血液至皮膚(可能由吞噬細胞吞噬後轉運到全身其它部位),約於感染後7天左右,因侵 害皮膚毛細胞管的內皮細胞和皮膚上皮細胞而出現皮膚病變以及四肢和尾部的壞死脫落。在 病變皮膚和腸管的上皮細胞內可見嗜酸性胞漿內包涵體。強毒毒株常可引起致死性肝、脾壞 死,特別是在腹腔內接種時。中等毒力的毒株則隻引起肢體局部病變,肝脾病變不嚴重。 剖檢病鼠見肝、脾壞死或呈斑駁狀,胰腺損壞,腹膜上出現白色斑點。組織學檢查,可在許 多髒器的上皮細胞內見到大量胞漿內包涵體。 脫腳病病毒不感染人。
〖BT4〗4.免疫 病後康複鼠具有堅強免疫力,但仍可從糞和尿中排毒達幾個月。應用痘苗給小鼠尾部和 腳墊劃痕或滴鼻接種,常能明顯降低死亡率。湯非凡等(1951)應用病鼠肝髒,以生理 鹽水作成10%懸液後加入02%福爾馬林,置5℃感作10天或3天,分別製成10天苗和3天苗。 給健鼠皮下兩次接種03毫升,第一次用10天苗,第二次用3天苗,兩次間隔7天,據雲具 有明顯的疫情控製效果。但因這種免疫接種方法不能徹底消除鼠群中的病毒感染,所以最好 的辦法是消滅整個感染鼠群,徹底消毒後,重新建立健康鼠群。
〖BT4〗5.診斷根據臨床症狀和流行情況,較易作出初步診斷。確診時,采取病變材料, 製成切 片後檢查胞漿內包涵體。或者直接製備負染標本,進行電鏡觀察。也可接種雞胚絨毛尿囊膜 和組織培養細胞,分離並鑒定病毒。由病變部采取水腫液,或病變組織和痂皮,作成乳劑後 ,接種於小白鼠〖HT5,7〗足〖KG-*6〗庶〖HT〗部皮內,極易引起實驗感染。 檢測鼠群帶毒狀態時,可用痘苗抗原進行補體結合試驗或瓊脂擴散試驗,檢查血清抗體。
上一篇:兔痘病毒(Rabbitpox virus)
下一篇:水牛痘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