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猴痘是猴和猩猩的一種以皮膚出疹為特症的熱性傳染病。臨床上與人的天花類似。Khodakev ich等(1985)報道,在南非1984年有6例病人感染猴痘病毒並發病,從4例病人體內分離出 猴痘 病毒,6例呈血清學陽性反應。在兩個家庭的12人中,2個未種痘的人都感染,而種痘的 成員未感染。說明痘苗病毒接種具有免疫性。 〖BT4〗1.形態和理化學特性 猴痘病毒具有正痘病毒的典型形態,在理化學特性上介於天花病毒和痘苗病毒之間。抵抗 乙醚,對幹燥有較強抵抗力,但易被氯仿、甲醇和福爾馬林滅活。56℃加熱30分鍾,也易使 其滅活。於4℃和-70℃均可長期保持活力,-20℃的保存期較短。各株猴痘病毒的抗原相 同,且與其它正痘病毒具有共同的結構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在補體結合試驗和瓊脂擴散試驗 中,難與天花病毒和痘苗病毒區別。 〖BT4〗2.培養 名株猴痘病毒均可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良好生長(37℃),生長溫度的上界為39℃。絨毛尿 囊膜水腫,並出現白色的小型痘斑。 猴痘病毒可在來源自猴、兔、牛、豚鼠和小白鼠以及人的原代、繼代和傳代細胞上生長,並 產 生明顯的細胞病變:細胞圓縮,變形,最後自玻璃表麵脫落。在單層細胞上形成空洞或蝕 斑 。也可在雞胚成纖維細胞上形成空斑,感染細胞內大多含有許多圓形或橢圓形的小型嗜酸性 包涵體。 〖BT4〗3.病原性 各種猴類,包括狒狒和猩猩,均易感染猴痘,狒狒似乎更敏感,幼猴可能發生重複感染 而 死亡,死亡率為3%~50%。猩猩的症狀輕重不一。病初體溫升高,7~14天內出現皮疹,皮疹 多 而散在,直徑1~4毫米,分布於臉部、口腔粘膜、軀幹、臀部和四肢,通常最多出現於手掌 和腳掌上。丘疹迅速變為水皰和膿皰,最後幹涸結痂。取病變部作組織學檢查,可見上皮細 胞變性、網狀內皮細胞增生和炎性細胞浸潤,並在感染細胞內見到大量的小型嗜酸性胞漿內 包涵體,尤其是在病變邊緣部分的上皮細胞內,其量更多。偶亦可見核內包涵體。 給猴類動物作皮內、皮下和肌肉接種,均可使其感染發病,並產生中和抗體、血凝抑製抗體 和補體結合抗體。皮內接種家兔,接種部出現出血性病變,並發展為壞死性潰瘍。猴痘病毒 易在家兔連續傳代。腦內接種未離乳仔鼠,可以使其發生致死性腦膜腦炎,並於4天內死亡 。 經口接種時,成年的家兔、豚鼠和倉鼠有抵抗力,但10日齡仔兔和8~12日齡小白鼠則可發 生全身性感染出疹並大多死亡,且可傳染同窩中未接種的仔兔或仔鼠。 本病主要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猴群中可能存在隱匿感染,因在采自健康猴的腎細胞培養 物內有時可以分離到猴痘病毒。 〖BT4〗4.免疫 病後恢複動物具有堅強持久的免疫力。應用痘苗病毒接種,也有較好的免疫預防作用。有人 建議給新引進的猴類動物接種痘苗,並檢疫隔離4~6周。 〖BT4〗5.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和病變特征,較易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可用電鏡直接觀察病料中的病毒粒子( 負染標本),或者先接種雞胚、組織培養細胞和實驗動物,隨後再予鑒定。免疫酶技術和 單克隆抗體已用於猴痘病毒的鑒定和人、猴的血清抗體檢測。檢測感染動物(群)的雙份血清 也有較大的現症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意義。具體方法請參閱本章牛痘病毒的“診斷”一節。
上一篇:馬痘病毒
下一篇:鴿痘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