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流感病毒亞群 (Parainfluenzaviruses)
早在1956年,Chanock等從肺炎病孩的咽喉洗液中分離出一株新病毒,當時稱為CA病毒(croupassociatedvirus)。次年,該氏從類似流感病孩的咽喉洗液中又分離出38株過去未知的新病毒,由於病毒的存在是用紅細胞吸咐現象來判定的,所以,新分離的病毒,根據抗原性的不同,分別稱為紅細胞吸咐病毒第1型和第2型(HA1、HA2)。1959年Andrewes等鑒於這些新病毒的生物學性質,以及這些新病毒能引起人類類似流感樣症狀的疾病等特點,將其定名為副流感病毒,與流感病毒同屬粘病毒。1962年Waterson鑒於這類新病毒具有與流感病毒不同的理化及生物學性質,將它們列為第二類粘病毒,而原來的流感病毒列為第一類粘病毒。直至1982年第4次國際病毒命名會議上,才將這類病毒定名為副粘病毒屬。在副流感病毒中能引起人類疾病的有:HA1病毒(3型)、HA2病毒(1型)、仙台病毒(1型)、CA病毒(2型)和M25病毒(4型)。副流感病毒在我國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美國、法國、前蘇聯、日本、丹麥、加拿大、澳大利亞、巴拿馬和意大利等,都有廣泛流行。副流感病毒引起人和動物的上呼吸道感染,在幼年動物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特別重要。這些病毒的形態與其它副粘病毒沒有區別。它們對理化學因素的抵抗力不強,將其懸浮於無蛋白質基質中,在室溫或4℃經2~4小時,感染力喪失90%以上。在pH3和37℃迅速滅活,即使在0℃以下,活力也易下降。大多數毒株能凝集家禽和某些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並有神經氨酸酶活性。對雞紅細胞的最高血凝滴度發生在4℃(副流感病毒1型和2型),對豚鼠紅細胞發生在25℃。副流感病毒與新城疫病毒一樣,還有一種溶血素,可被型特異的抗血清所抑製。新分離毒株在細胞培養物中引起的細胞病變甚為輕微,但是可用豚鼠紅細胞作血細胞吸咐試驗。連續傳代後可以形成病灶性合胞體和胞漿內包涵體。1型和3型病毒的某些毒株,在多種細胞培養物中產生嗜酸性核內包涵體。熒光抗體試驗證明副流感病毒主要在細胞漿內複製。大多數新分離毒株不能在雞胚中良好增殖,這與新城疫病毒和流感病毒不同,但經連續傳代以後,大多數能適應7~9日齡雞胚的羊膜腔。孵育4~6天,病毒滴度達最高峰。此後能在尿囊腔中增殖,但4型病毒不能在雞胚中增殖。將副流感病毒滴鼻接種乳豚鼠和乳倉鼠,可以引起感染,在2~3天內肺部病毒達很高滴度,但看不到病變。每一種副流感病毒具有3種不同的抗原,決定著它們的型特異性。HN、F是表麵抗原,NP是核衣殼抗原。中和抗體是針對HN的。在中和試驗和血凝抑製試驗中至少存在4個抗原決定簇,神經氨酸酶也存在不同的抗原決定簇。這說明神經氨酸酶和血凝素的功能是與HN糖蛋白的獨特區相關的。副流感病毒在免疫學上與流感病毒沒有關係。副流感病毒的實驗診斷,主要是用血凝抑製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測定血清抗體的滴度上升情況。也可應用適宜的原代細胞分離病毒,並用血細胞吸咐試驗和血細胞吸咐抑製試驗加以證實和鑒定。根據血凝抑製試驗和血清中和試驗,可將副流感病毒區分為1、2、3和4型,但4型之間具有輕微的交叉反應。
上一篇:新城疫病毒免疫
下一篇:副流感病毒1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