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肯尼亞本病流行地區的庫蠓體內曾經分離到過病毒,在澳大利亞證明班按蚊和短跗庫蠓也能攜帶病毒。這兩個地區的流行毒株有相近的血清學關係。近年來報道的幾次流行也說明昆蟲傳播在本病流行中起著重要作用。本病一般流行於夏末秋初,並受當地氣候、河流和降雨量的影響。多發於吸血昆蟲大量孳生的季節,因此人們認為按蚊和庫蠓是牛流行熱的媒介昆蟲。我國自1938年至1991年在上海、西安、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均周期性地呈現地區性流行,但尚未從媒介昆蟲中分離到病毒。采取滅蠓、滅蚊措施的牛場,牛的發病率明顯低於不采取滅蠓滅蚊措施的牛場,也間接地證明了本病的媒介昆蟲傳播特性。
自然發病後康複牛具有兩年以上的免疫力。病毒在組織培養細胞或實驗動物體內連續傳代後迅速喪失其對牛的病原性,但其免疫原性也常逐漸減弱,甚至消失。早期日本曾用實驗室毒株給牛接種,待其出現明顯的發熱症狀時采血,脫纖後加入結晶紫酒精溶液,使結晶紫的最後含量為0.05%,37℃滅活7天。這種疫苗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另一種為福爾馬林滅活的磷酸鋁佐劑疫苗:Inaba等將倉鼠肺細胞Hmlu1傳代的弱毒株製成福爾馬林滅活的磷酸鋁佐劑疫苗,肌肉注射後2~4周,再注射50000個TCID50活毒疫苗。應用這種滅活弱毒疫苗聯合免疫的方法,據雲可以獲得良好的免疫保護力,且對妊娠母牛和犢牛都較安全。也有通過鼠腦或組織培養細胞減毒而育成的疫苗株。注射這些弱毒疫苗株,可使動物產生抗體,並有一定的免疫保護力,但在抗體的效價和持續時間以及免疫強度等方麵,都還不夠理想。我國曾試用鼠牛鼠傳代的方法,獲得一個弱毒株。初步試驗的保護力可達80%~100%,小規模的野外試驗也取得較好的免疫保護效果,但該疫苗的穩定性欠佳。白文彬等利用引進的YHL弱毒疫苗株,複製後對牛進行兩次接種試驗,證明其安全性和保護性均較好。利用強毒株製造的滅活疫苗,免疫效果也較好,但有一定的接種反應。Uren等(1994年)對提純病毒裂解,用裂解產物中的糖蛋白作為亞單位疫苗,每頭牛注射0.32mg,免疫2次,間隔21天,免疫期可達12個月。白文彬等用TritonX100裂解細胞培養病毒,超速離心後取上清液,稀釋後加等量白油作為亞單位疫苗。用TritonX100裂解細胞培養物後加等量白油作為滅活苗,自1988年至1994年相繼在廣東、山東、湖南、江西、海南等省開展了田間、中試、區域試驗和擴大範圍的應用,結果表明,亞單位疫苗和滅活疫苗對牛是安全有效的,在流行期間,接種牛基本上未見發病。但是約有40%~50%牛於接種部位出現鴿卵至鵝卵大腫塊反應,20天內基本消退;20%接種牛出現短暫的一過性熱反應,奶牛在接種後3~5天內產奶量減少。在對該疫苗的不同佐劑進行比較時發現,福氏完全佐劑疫苗接種後局部反應及發熱反應嚴重,白油佐劑次之,QuilA(皂甙類)佐劑無不良接種反應。但QuilA佐劑苗誘導的血清中和抗體出現晚於白油佐劑苗,效價也不如白油佐劑疫苗高。亞單位佐劑疫苗和滅活佐劑疫苗的物理性狀穩定,4℃保存4個月,接種後效果不變。兩種疫苗的免疫期均為6個月以上。
上一篇:牛流行熱病毒病原性
下一篇:牛流行熱病毒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