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彈狀病毒 (FishRhabdovirus)
目前發現的引起魚類重要疾病的彈狀病毒有5類,它們在形態、RNA及蛋白質組成方麵與哺乳動物彈狀病毒基本相似。其中鯉魚春季病毒血症病毒(Springviremiaofcarpvirus,SVCV)和梭子魚苗彈狀病毒(Pikefryrhabdovirus,PFRV)的蛋白質譜與水皰性口炎病毒屬成員的蛋白質譜相似,被劃歸水皰性口炎病毒屬的暫定成員;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Viralhemorrhagicsepticemiavirus,VHSV)、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Infectioushematopoieticnecrosisvirus,IHNV)和鰻魚彈狀病毒尚未被分類。魚類彈狀病毒可在魚細胞係上傳代,也可在哺乳動物、禽類及爬行動物細胞上增殖,但增殖的溫度及溫度範圍因不同病毒而異。
1.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引起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的病毒有多個血清亞型,彼此之間具有較密切的血清學關係,但每種病毒都感染一種特定的鮭魚、虹鱒魚或大馬哈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在形態結構上與其它彈狀病毒相似,含有負股單鏈RNA,基因組全長約11kb。病毒粒子也由RNA聚合酶蛋白(L)、兩種基質蛋白(M1和M2)、表麵糖蛋白(G)和核蛋白(N)組成。與其它彈狀病毒不同的是,其在細胞上的最適增殖溫度為13~18℃,生長速度緩慢,子代病毒產量低,病毒RNA轉錄時產生6個單順反子mRNA,其中5個mRNA編碼病毒結構蛋白,第6個mRNA編碼病毒非結構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本病主要發生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從阿拉斯加至加利福尼亞北部。日本也有本病流行。最近在歐洲也有報道。病毒通常感染青幼年魚,一般水溫在15℃以下時發病,死亡率可達50%~90%,感染後康複魚成為終生帶毒者,並從尿液、糞便以及在繁殖季節從卵巢和精液中排出大量病毒。急性感染者外表顏色變暗、精神呆滯、貧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鰭的基部出血。剖檢可見脾、腎壞死。確診需要進行病毒分離或血清學檢測。敏感細胞包括RTG2、CHSE214和FHM等魚細胞以及BHK21和WI38等哺乳動物細胞,4~18℃培養可產生細胞病變。利用熒光抗體可檢查到病毒特異性抗原。Chiou等(1995年)利用位於病毒N基因中的一對引物,建立了該病毒的PCR診斷技術,對於長時間福爾馬林固定或石蠟包埋的樣品也能得到良好的擴增效果。水溫超過18℃可以有效地控製發病。目前已研製出了不同的滅活疫苗和致弱活疫苗。Koener等(1990年)利用杆狀病毒載體表達了該病毒的糖蛋白,其與抗體的反應原性較好,期望作為安全有效的疫苗。LaPatra等(1994年)報道,利用抗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的虹鱒魚高免血清,對平均體重4.3g的虹鱒魚進行實驗性被動免疫,免疫魚對105PFU/ml病毒攻擊有91%的保護作用。暴露後24和48小時免疫,保護率分別為88%和75%。田間試驗表明,被動免疫的魚在感染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後,死亡率明顯低於非治療魚。
上一篇:水皰性口炎病毒診斷與免疫
下一篇: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