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硝化細菌的富集培養和分離
海洋、港灣、湖泊中的腐生細菌可以把動植物體分解成為氨或氨基酸,固氮菌等可將遊離氮變成氨。而生長在水環境中的硝化細菌卻能把氨或氨基酸轉化為硝酸鹽.如此生成的硝酸鹽,正好是浮遊植物必要吸收的有機營養物.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硝酸鹽有兩個過程,一是在亞硝化單胞菌屬等一類亞硝化菌的作用下,使氨氧化成亞硝酸鹽的過程.是一種放熱反應,這個反應降低了熱力電勢,在
1 .亞硝化細菌的富集培養
( l )富集培養基配製.
( NH4 )2SO
K2HPO
MgSO4
NaCl
FeSO4
CaCO3或MgCO
水100 毫升
pH 7.2
除CaCO3或MgCO3外,將其他成分溶解於水中,分裝入錐形瓶,視瓶容量,每瓶裝30-50毫升,液層厚約
(2)用取樣器取近岸的富有機質的軟海泥及汙池泥或汙溝軟泥各1 份.各取少許泥樣接種於錐形瓶中混勻。每個樣品接種2 瓶,置
(3) NO2- 壓的測定.在白色比色板的凹窩內加3 滴鋅-碘-澱粉液,滴入20%的硫酸,加培養液2 滴,如有NO2-存在立即出現藍色.這證明培養基中的NH4+ 經亞硝化細菌作用已轉化成為NO2- ,即有亞硝化細菌存在。也可用奈氏試劑檢查有無氨態氮存在。若沒有氨態氮存在,說明NH4+ 已被氧化為NO2- ,這也證明了亞硝化細菌的存在.另用未接種培養基作對照。若以陳海水為培養基的溶液時,由於海水含有NO2- ,對照管也呈NO2- 陽性反應.這時可延長培養時間,檢查NH4+ 的消失,但應注意實驗室的空氣中常常有氨態氮的存在。
(4)當所有的氨被氧化後,在培養液中加1 毫升10%的( NH4 )2SO
2 .亞硝化細菌的分離與純化
(1)矽酸膠平板培養基的製法:用蒸餾水(約50 毫升)將比重為1.19的50 毫升濃鹽酸調到1.10,再用蒸餾水將市售的水玻璃的比重調到1.06-1.08 .將調好的水玻璃100 毫升倒入上液(不得反過來倒).兩液混勻後立即分裝於直徑
將上述采用的培養基成分用量的一半加入20 毫升蒸餾水中溶解滅菌.每個矽酸膠平板加2 毫升此種培養液,輕輕轉動培養皿,使培養液分布均勻。打開皿蓋,在
(2)取富有機質的近岸海泥,汙池軟泥和汙溝軟泥樣各少許點種於平板表麵,三種樣品各點種2個平板。為保持平板的水分,可在皿蓋上放一張濕濾紙或將培養皿放在28
3 .硝化細菌的富集培養
自然界中除自養菌能進行硝化作用外,近年來也報道了很多異養菌的硝化作用。許多異養菌能在含按鹽的培養基中產生微量的亞硝酸。而某些真菌還能在培養基中氧化亞硝酸。即此二類微生物在一起能把銨轉化為硝酸。
① 富集培養基的製備.
NaNO3
Na2CO3(無水)
NaCl
K2HPO4
MgSO4
FeSO4
(2)用3 個取樣器分別取近岸有機質半富的海泥、河口軟泥、汙池泥。
(3)三種樣品各取少量,分別接種於培養基中混勻,在20
(4)根據亞硝酸鹽的消失,硝酸鹽的形成,可驗證細菌硝化作用過程第二階段的存在。亞硝酸鹽的消失可用格裏斯(Griess )試劑或鋅-碘-澱粉溶液測定.用後者測定見前述,用前者測定,即加格裏斯試劑(也稱亞硝酸試劑)甲、乙液各2 滴於白瓷盤的凹窩,再加待測的培養液l 滴,如果亞硝酸鹽被氧化完畢,則顏色不變,證明了硝化細菌的存在。也可將新鮮(無接種)的培養液作對照,這時未接種培養液反應為紅色,即有亞硝酸鹽的存在。
硝酸鹽的測定,即在白瓷凹窩中加濃硫酸和二苯胺試劑各2 滴,如出現藍色說明亞硝酸鹽培養基在硝化細菌的作用下,已被氧化成硝酸鹽.另外用未接種培養基作對照.
(5)培養液中的亞硝酸鹽被氧化完全後,加入10%亞稍酸鈉溶液5 毫升,重複幾次上述的實驗後,可獲得富集硝化細菌的培養液。
4 .硝化細菌的分離純化
( 1 )試驗步驟如下:
① 利用前述富集培養基配方加入1.5-2%瓊脂,製成固體平板培養基.
② 取上述三種樣品各
(2)試劑配製:
① 鋅-碘-澱粉試劑的配法:將
② 奈氏(Nessler )試劑的配製法,奈氏試劑(也稱氨試劑)為碘化汞與碘化鉀複鹽(HgI·2KI )的堿性溶液,其配法有多種,現介紹一種如下;
a .甲液:碘化鉀
b .乙液:氫氧化鉀
分別按上列配方製備甲、乙兩液。待冷後.將兩液混合保存於暗色瓶中備用。為加速溶解,碘化汞可預先放在研缽中加幾滴碘化鉀研碎.
③ 格裏斯(Griess )試劑配製:其配方有幾種,現介紹常用的一種:
a .甲液:對氨基苯磺酸(即磺胺酸)
b .乙液:α-奈胺
同時把甲、乙兩液等量混合,但混合液不能較長時間保存。
④ 二苯胺試劑配法;二苯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