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菌屬 (Vibrio)
弧菌是一群G-、呈弧狀彎曲的細菌,有單鞭毛、營養要求不高,分布廣泛,現已發現一百多種菌,其中引起人類疾病的主要有霍亂弧菌(霍亂、副霍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
有兩種生物型,古典生物型:過去所稱的霍亂的病原體;EI Tor生物型:為近年所流行的副霍亂病原體。兩者生物學特性極為相似,後者病情輕。
霍亂:20世紀前曾發生六次世界大流行,死亡率達60~70%;
副霍亂:1905年首先在埃及西奈半島EI Tor地區發現,故此命名。70年代以來,霍亂的世界大流行幾乎完全由EI Tor型所引起。古典生物型和EI Tor生物型都屬於O1血清型。此外,還有新的流行株O139。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染色
G-呈弧形或逗點狀;有菌毛;單鞭毛,運動活躍;(O139有莢膜)。取病人糞便直接塗片鏡檢,細菌呈現相互銜接、平行排列如“魚群”狀。
(二)培養與生化反應:
需氧或兼性厭氧,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耐堿不耐酸,在PH8.8—9的堿性蛋白腖水或堿性瓊脂平板上生長良好。
甘露醇+、蔗糖+、乳糖(某些菌)×;I陽性,霍亂紅反應陽性。兩種生物型的生化反應有所不同。
(三)抗原結構與分型:
有O、H抗原。H抗原不耐熱,特異性低;O抗原特異性高,耐熱,能耐受100℃2h。根據O抗原的特異性將霍亂弧菌分為139個血清群。O1、O139群引起霍亂,兩種生物型屬於O1血清群,O1群霍亂弧菌又可分3個血清型,見表16-2。將O2~ O138菌群稱為非O1血清群,該群細菌與O1血清群H抗原相同,隻是O抗原不同,也能引起霍亂樣腹瀉或輕型腹瀉。
(四)抵抗力
弱,對熱、消毒劑、酸敏感。對氯的敏感性高,用漂白粉處理排泄物,可達到消毒的目的。但在河水中可存活較長時間。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一)致病因素:
1、黏附作用:菌毛、鞭毛也具有黏附作用。鞭毛運動有助於細菌穿過腸黏膜表麵黏液層而接近腸壁上皮細胞,然後再借助於菌毛定植於小腸,在小腸上皮細胞表麵繁殖。最重要的定居因子為毒素協同調節菌毛(TCP)。該菌毛的表達與霍亂毒素的表達有關。
2、霍亂腸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致瀉毒素中最為強烈的毒素,是腸毒素的典型代表。有1個A亞單位和5個B亞單位。A亞單位是毒素的毒性部分,B亞單位是毒素的結合部分,能與腸黏膜上皮細胞上的受體(神經節苷脂GM1)結合,結合後的A亞單位可進入細胞內,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裂解成A1和A2兩個多肽。A1可激活AC,使ATP轉化為cAMP,導致細胞蛋白磷酸化和氯離子分泌增加,而絨毛細胞減少氯化鈉偶聯吸收。腸腔滲透壓增加,腸液增多,嚴重的嘔吐、腹瀉。
(二)所致疾病:霍亂
是一種烈性傳染病。病人和無症狀感染者為傳染源,汙染食物水源,經口傳播(108~1010)。霍亂的發病多較突然,一般以劇烈的腹瀉開始,繼之為嘔吐,腹瀉物為水樣或米泔水樣。由於體內水、電解質大量喪失,可出現嚴重脫水、外周循環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甚至休克死亡。EI Tor上生物型病後排菌有長達數月者。
(三)免疫性:
病後可獲得牢固免疫力,腸道局部黏膜免疫是霍亂保護性免疫的基礎。
三、微生物學檢查法:
(一)直接鏡檢:標本——染色、鏡檢,用懸滴法觀察細菌形態和運動。
(二)分離培養:堿性蛋白腖水或堿性瓊脂平板;生化反應:霍亂紅反應;吲哚反應;血清學檢測:用O1或O139群多價和單價血清做凝集反應。
四、防治原則:
1、改善社區環境,加強水源管理,培養良好個人生活習慣。
2、應用疫苗,口服疫苗的研製即將成功。
3、病人的治療重點為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抗生素的應用(四環素、強力黴素、複方SMZ)。
副溶血性弧菌(V.parahemolyticus)
副溶血性弧菌於1950年從日本一次暴發性食物中毒中分離發現。是嗜鹽性弧菌,該菌主要存在於海水、海底沉積物和魚類、貝殼等海產品中。根據O抗原分13個血清型,主要引起食物中毒,也是引起我國沿海地區食物中毒最常見的一種致病菌。
一、生物學性狀:
G-弧菌、有菌毛;典型特點嗜鹽,在含 3.5%的氯化鈉培養基上最易生長,無鹽則不能生長且形態為杆狀或絲狀;不耐熱、不耐酸;最適pH為7.7。
二、致病性:
絕大多數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可產生溶血毒素,並能使人和家兔紅細胞溶解,溶血性與致病性呈平行關係。所致疾病為食物中毒,糞便為水樣或糊狀。經烹調不當的海產品或鹽醃製品傳播,常見有海蟄、蟹類、海魚等。
下一篇:細菌學各論——破傷風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