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源性細菌
動物源性細菌是人畜共患性疾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種病原菌同時可引起動物和人類的某些傳染病,稱為人畜共患病。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動物作為傳染源的稱為動物源性疾病(zoonosis),人類通過直接接觸病畜或汙染物及媒介動物叮咬等途徑感染而致病,這些病主要發生在畜牧區或自然疫源地。
布魯菌屬(Brucella)
布魯菌屬是人畜共患性疾病的病原菌,有4個生物種、13個生物型由美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與染色
G-短杆菌,但革蘭染色經常著色不佳,故複染時間應3分鍾。光滑型菌有微莢膜。
(二)培養特性:
需氧菌,牛布魯菌在初次分離時需5%~10%CO2。營養要求較高,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緩慢;需加入血清或肝浸液,或加硫胺、煙酸和生長素等可促進生長;最適PH6.6-6.8。48h可長出微小、透明的S型菌落。在血液培養基不溶血。在液體培養基中48h呈輕度渾濁,1周後混濁明顯。
(三)生化反應:
大多能產生尿素和H2S;據產生H2S的多少可鑒別牛、羊和豬布氏菌。
(四)抵抗力:
較強。在土壤、毛皮、病畜的髒器和分泌物、肉和乳製品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但對濕熱、日光、抗生素和消毒劑敏感。
(五)抗原結構和分型:
布氏菌有兩種抗原即A抗原(牛布魯菌菌體抗原)、M(羊布魯菌菌體抗原)抗原。
羊布氏菌M:A=20:1; 牛布氏菌M:A=1:20,豬布魯菌M:A=1:2。還含有L表麵抗原,與沙門菌Vi抗原相似。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一)致病物質:內毒素、莢膜與透明質酸酶;布魯菌引起的遲發型超敏反應與致病性有關。
(二)所製疾病:
布魯菌進入家畜體內,引起母畜流產,還可以患睾丸炎、乳腺炎、子宮炎等;細菌可通過胎畜、羊水、及乳汁、尿、糞排除。細菌經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皮膚及眼結膜等途徑傳染給人。人類對布魯菌普遍易感,不引起流產。因為,易感動物生殖器官和胎膜含有大量赤鮮醇,刺激細菌生長,引起流產;人胎盤沒有赤鮮醇。可引起菌血症和波浪熱。
發病過程:
布魯菌——機體(潛伏1-6周)——被巨噬細胞和中性細胞吞噬並寄生——淋巴結大量繁殖——突破淋巴結進入血流——菌血症——發熱——細菌進入肝、脾、淋巴結繁殖——熱退——當細菌在肝、脾、淋巴結細胞中繁殖到一定程度——再次入血—引起菌血症——如此循環——形成波浪熱。
(三)免疫性:
一般認為此免疫力為有菌免疫。最終是無菌免疫。細胞免疫為主。但機體也可產生IgM、IgG抗體,發揮免疫調理作用。感染後可引起Ⅲ、Ⅳ型超敏反應。病程中免疫保護和病理損害往往交織存在。
三、微生物學檢查:布魯菌病症狀複雜又不典型,診斷主要靠微生物學檢查
(一)標本:急性期取血液;慢性期取骨髓
(二)病原菌分離:
標本接種於雙相肝浸液培養基(液相為肝浸液肉湯、固相為肝浸液瓊脂斜麵,斜麵下端浸入液體中)。置5%~10%CO2環境中37℃培養。每日傾斜培養物一次,使液體浸濕斜麵。大多數4~7d長出菌落;如30d無菌生長可報告為陰性。有菌生長可根據塗片、CO2需要、H2S產生、染料抑菌試驗、血清凝集等確定型別。——生化反應——血清學試驗或皮膚試驗。
(三)血清學診斷:
抗體測定法有凝集反應、CF和抗球蛋白試驗。常用的是定量凝集反應,患者在發病1~7d後,血清中出現凝集抗體,症狀出現後效價急劇上升,可達1:640~1:1280(陽性標準:1:160~1:320),轉為慢性時效價下降。測特異IgM可鑒別急、慢性感染。抗人球蛋白試驗一般用於血清凝集試驗陰性、卻有布魯菌病症狀的病例。CF測定IgG型抗體,用於診斷慢性感染。
(四)皮膚試驗:即布魯菌素皮膚超敏反應試驗。皮試陽性可診斷慢性或曾患過布魯菌病。
五、防治原則:
1、控製和消滅家畜布魯菌病
2、切斷傳播途徑
3、免疫接種(疫區的畜群和人群都要進行免疫接種),急性病人應用抗生素治療。
上一篇:細菌學各論——分支杆菌屬
下一篇:細菌學各論—— 銅綠假單胞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