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微生物學工作者應熟悉常用抗菌藥物的藥理學特征和臨床適應症,並結合本醫院、本地區的常用抗菌藥物和常見病原菌的耐藥狀況進行藥敏試驗的抗菌藥物選擇。應重點選擇預測藥物即此種藥物的藥敏結果可預測同類藥物的敏感性。
2.K-B紙片瓊脂擴散法
(1)原理:將含有定量抗菌藥物的紙片貼在測試菌的瓊脂平板上,紙片中所含的藥物吸收瓊脂中的水分溶解後不斷地向紙片周圍擴散,形成遞減的濃度梯度。在紙片周圍可抑菌濃度範圍內測定菌的生長被抑製,從而形成無菌生長的透明圈即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測試菌對測定藥物的敏感性。
(2) 抗菌藥物紙片:專用藥敏紙片,用加樣或浸泡的方法使每片的藥量達到一定的規定量,冷凍幹燥後密封,
(3)培養基:水解酪蛋白(Mueller-Hinton MH)瓊脂是對生長較快的需氧和兼性厭氧菌進行藥敏試驗的標準培養基,pH7.2-7.4,瓊脂厚度為
(4)細菌接種:接種物的準備可采用生長法或直接菌落懸液法。為使藥敏試驗的接種濃度標準化,應使用0.5麥氏比濁標準的菌液濃度,製備好的菌液應在15min內接種完畢。置
(5) 結果解釋和報告:用遊標卡尺或直尺量取抑菌圈直徑,參照NCCLS標準判斷結果。常分為以下三級:
敏感(susceptible):表示測試菌可被測定藥物常規劑量給藥後的所達到的血藥濃度所抑製或殺滅。中介(intermediate):指測試菌對常規劑量用藥後體液或組織中的藥物濃度的反應性低於敏感株,但在測定藥物濃集部位的體液(如尿液)或使用高於正常給藥量(如β-內酰胺類)臨床上使用有效。
(6)耐藥(resistant):指測試菌不能被在體內感染部位能達到的抗菌藥物濃度所抑製。
(7)紙片法藥敏結果的因素: 培養基的質量對結果的準確性有直接影響,如PH、硬度、濕度和深度等;藥敏紙片的含藥量是影響抑菌圈大小的重要因素;接種菌量正確與否是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試驗操作質量;孵育條件和溫度、時間;抑菌圈測量工具的精確度;質控菌株本身的藥敏特性是否合格,有無變異。
(8)質量控製: 采用標準菌株是進行藥敏試驗質量控製的主要措施。常用的臨床藥敏質控標準菌株有: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腸杆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等。
3.稀釋法
稀釋法是定量測定抗菌藥物抑製細菌生長作用的體外方法,分為瓊脂稀釋法和肉湯稀釋法。稀釋法所測得的某抗菌藥物能抑製待測菌肉眼可見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稱為最小抑菌濃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1) 肉湯稀釋法:常量稀釋法(macrodilution)和微量稀釋法(microdilution)。原理是 用MH肉湯將抗菌藥物作不同濃度的稀釋後,再接種待測菌,定量測定抗菌藥物抑製或殺滅待測細菌的最低抑菌濃度或最低殺菌濃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對於需氧菌、兼性厭氧菌推薦使用M-H肉湯;而對於流感嗜血杆菌、鏈球菌則需在該培養液中加入補充營養成分。
(2) 脂稀釋法:瓊脂稀釋法是將不同濃度抗菌藥物分別混勻於瓊脂培養基中,配製出含各種濃度藥物的平板,使用微量多頭接種儀接種細菌,孵育後觀察細菌在含不同濃度藥物的平板上的生長情況,以抑製細菌生長的平板所含的藥物濃度測得最低抑菌濃度(MIC)。該法的特點時可同時做多株細菌的MIC測定,結果重複性優於肉湯稀釋法,且易於發現耐藥突變株或汙染,是驗證新藥體外抗菌活性時常用的參照標準。
4.E 試驗:E 試驗是一種結合了稀釋法和擴散法的原理和特點測定微生物對抗菌藥物的敏感度的定量技術。
5.聯合藥物敏感試驗和殺菌試驗
抗菌藥物聯合用藥可以出現4種結果:①無關作用:兩種藥物聯合作用的活性等於其單獨活性;②拮抗作用:兩種藥物聯合作用顯著低於單獨抗菌活性;③累加作用:兩種藥物聯合作用時的活性等於兩種單獨抗菌活性之和;④協同作用:兩種藥物聯合作用顯著大於其單獨作用的總和。
(1) 聯合抑菌試驗:棋盤稀釋法是目前臨床實驗室常用的聯合抑菌定量方法。計算部分抑菌濃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指數。
FIC指數=MIC甲藥聯用/MIC甲藥單用+MIC乙藥聯用/MIC乙藥單用
判斷標準:FIC指數 ﹤0.5為協同作用;0.5-1為相加作用;1-2為無關作用
﹥2為拮抗作用。
(3) 最低殺菌濃度測定:MBC是指能殺滅99.9%以上測試菌量的最低藥物濃度。測試的方法包括培養基、藥物稀釋、細菌懸液接種等,與MIC測定法相同,不同之處是:生長對照用MH肉湯以1:10稀釋度連續4次稀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