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首頁 > 微生物知識->細菌基本知識和檢測方法->多聚賴氨酸複合體治療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的療效觀察

多聚賴氨酸複合體治療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的療效觀察



錄入時間:2010-10-27 8:56:40 來源:螺旋杆菌臨床研究進展

摘要

目的: 觀察多聚賴氨酸複合體(L-GMI)療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的療效

方法:"胃幽門螺杆菌唾液測試板"(HPS)檢測(1),唾液幽門螺杆菌抗原兩次陽性的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誌願者15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105例,使用以L-GMI配置的漱口液和口腔噴霧劑噴射牙齒與口腔黏膜,每日2次,療程2個月;對照組45例,不用任何治療。

結果:治療組於治療結束後2周,經2HPS檢測考核療效,86例轉陰,治愈率為81.91%;對照組45例,觀察10周後複查HPS,無1例轉陰。

結論:LGMI配置的漱口液和口腔噴霧劑,用於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治療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  多聚賴氨酸複合體   幽門螺杆菌         口腔
HPS

兩位澳大利亞醫WarenMarshan27年前發現胃幽門潰瘍是由幽門螺杆菌(H.pyloi,簡稱Hp)感染所致,因而獲得2006年諾貝爾醫學獎。幽門螺杆菌感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現在已基本達成共識。此外,幽門螺杆菌感染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缺鐵性貧血、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蕁麻疹、兒童生長發育遲緩等有關(2)1989Krajlen(3)1993Ferguson(4)相繼成功地從胃幽門螺杆菌陽性患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培養出幽門螺杆菌,並經多種分析方法證實與胃內幽門螺杆菌係同一菌株。近年來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幽門螺杆菌與牙周炎、口腔複發性潰瘍、口腔扁平苔癬、齲病、口臭等口腔疾病相關,並且口腔作為幽門螺杆菌的儲存地,是胃幽門螺杆菌的重要儲存庫(5),可源源不斷將幽門螺杆菌伴隨唾液和食物吞到胃內,引起胃幽門螺杆菌炎症的發生和複發。胃內幽門螺杆菌反複感染與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密切相關,這巳是當今國際醫學界的主流觀點(6)。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檢測方法,目前有CRP法、ELISA法和我們團隊研發並取得技術專利的"胃幽門螺杆菌唾液測試板"(HPS),這些方法都屬於唾液幽門螺杆菌抗原檢測法。常規的幽門螺杆菌根除治療對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的作用甚微,尤其對牙菌斑中的幽門螺杆菌藥物難以發揮作用(7)。為了有效殺滅口腔中的幽門螺杆菌,我們團隊成功研製了多聚賴氨酸複合體(L-GMI).用它配置的漱口液(迪培思漱口液)和口腔噴霧劑(迪培思口腔噴霧劑),對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誌願者的治療初步取得滿意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812月至20094月,采用由美國美利泰格診斷試劑(嘉興)有限公司提供的HPS測試板,經兩次檢測唾液幽門螺杆菌抗原陽性,臨床診斷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的誌願者150例,其中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111例,中國浙江省桐鄉39例。150例中56例有輕度上腹痛、噯氣、反酸等症狀,94例無消化道症狀。15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105例,其中男52例,女53例,年齡38.78 (17~71)歲;對照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齡36.25(16~68)歲。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使用由美國美利泰格診斷試劑試(嘉興)有限公司生產的迪培思漱口液,每日2次,每次20ml,含在口內2分鍾,並作漱口動作,吐掉後用清水漱口,再使用迪培思口腔噴霧劑噴射牙齒和口腔黏膜,療程為2個月。對照組不用任何治療。兩組均未使用抗生素。
1.3 
療效評定  治療組於治療結束後2周,對照組於入選後10周,均接受2
HPS檢測。HPS陽性(HPS標比色卡:11~15)轉為弱陽性(標比色卡:3~5)為顯效,陽性轉為中等陽性(標比色卡:6~10)或中等陽性轉為弱陽性為有效,療前後HPS陽性程度不變為無效檢測結果2次均陰性為治愈,HPS由強陽性轉為弱陽性為顯效,強陽性轉為中等陽性或中等陽性轉為弱陽性為有效
1.4 
不良反應  全部接受治療者均無全身性或口腔局部的不良反應,主要感覺是漱口液和口腔噴霧劑均有點澀味,成人一般可以接受,個別也有提前吐掉的。
結果
療組105例於治療結束後2檢測HPS。治療前強陽性44(41.9%),療後33(75%)轉為陰性,10(22.7%)轉為弱陽性,1(2.3%)轉為中等陽性;治療前中等陽性56(53.3%),療後49(87.5%)轉為陰性,6(10.7%)轉為弱陽性,1(1.8%)療前後無變化;治療前弱陽性5(4.8%),治療後4(80%)轉為陰性,1(20%)治療前後無變化。105例中共86例轉陰,治愈率為81.9%;顯效10,顯效率為9.5%,有效7,有效率為6.7%,無效2,1.9%
  
對照組45,10周後複查HPS均為陽性
  

討論
幽門螺杆菌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多數研究認為,幽門螺杆菌寄居於人類,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是唯一的傳播途徑。1997年意大利學者Tursi等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幽門螺杆菌的傳播方式主要包括:糞-口、口-口、胃-口、胃-胃的傳播。胃-口傳播可能是幽門螺杆菌隨脫落的胃上皮通過胃、食道反流進入口腔,同樣口腔中的Hp也可以伴隨吞咽入胃(8)。我們實驗室曾做過模擬胃蠕動的試驗,證明確實存在胃-口反流的現象。近年眾多學者的研究進一步證實胃-口傳播在Hp播散中的重要地位(9,10)。由於胃-口傳播方式的存在,然後通過口-口,就可實現胃-胃傳播,從而完成幽門螺杆菌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途徑。
   
根治幽門螺杆菌是治療胃病的關鍵巳得到公認,圍繞根治幽門螺杆菌學者提出了許多方案,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方法可以達到根治的目的(11)。侯海玲等(12)采用"三聯藥物"治療加牙周基礎治療;陳發明等(13)采用"三聯藥物"治療、牙周基礎治療並接受高壓氧治療,他們認為采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對清除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的療效較單純"三聯藥物"治療要好。但是需要口腔科的專業處理,還要有高壓氧設備,在許多醫療機構、尤其是基層醫療單位是難以做到的。
   
近年來,研究發現一些聚陽離子化合物,如:殼聚糖、組蛋白、多聚賴氨酸和硫酸魚精蛋白等,帶負電子細菌的細胞膜與帶正電子的聚陽離子化合物相互作用,導致膜蛋白變性,接著膜滲透性發生變化,膜結構被破壞,胞漿成分就流出來,從而發揮抗菌作用(14)。我們研製開發的漱口液和口腔噴霧劑中的主要成分,是多聚賴氨酸(
Lysine)和甘油單月桂酸酯(Glycerol Monolanrate,簡稱GMI, 存在於人體分泌的乳汁之中)的複合體(L-GMI)L-GMI帶正電子,與細胞膜帶負電子的幽門螺杆菌相接觸時,幽門螺杆菌就緊緊貼在L-GMI上,L-GMI的物理狀態不穩定,連接的鍵和鍵之間會產生扭轉運動,使幽門螺杆菌細胞膜滲透性改變,膜結構被破壞,胞漿外流而導致幽門螺杆菌死亡。L-GMI的抗菌作用純粹是物理作用,因此幽門螺杆菌不可能對其產生耐藥性。我們用L-GMI配置的漱口液和口腔噴霧劑治療105例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的誌願者,經過2個月治療86例唾液Hp抗原轉為陰性,治愈率81.91%。對照組45例,無1例自然轉陰。結果顯示:L-GMI配置的漱口液和口腔噴霧劑對口腔內幽門螺杆菌有明顯的殺滅作用。少數誌願者療效較差的原因,可能與治療依從性較差有關,但也不能除外療效較差的誌願者可能牙菌斑、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較重,因而影響療效,可惜我們未進行這方麵的檢查。L-GMI也可以製成膠囊口服治療胃內幽門螺杆菌感染,我們巳在誌願者中進行小樣本臨床觀察,同樣取得滿意療效。
幽門螺杆菌根除治療,應包括胃內幽門螺杆菌感染和口腔內幽門螺杆菌感染的同步治療。唾液幽門螺杆菌抗原檢測法
HPS的應用,使口腔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檢測具有高敏感性和特異性,且方便、快速和廉價。L-GMI的研製成功,跨越了幽門螺杆菌治療依賴抗生素的傳統方法,可在胃內幽門螺杆菌感染治療的同時,同步治療口腔內幽門螺杆菌感染,提高胃幽門螺杆菌炎症的治療效果並減少其複發。

                        參考文獻

1. 葉國欽;中國專利證書, 1282313 ,[51] Int. Cl. 2009.G01N 33/569 (2006. 01), G01N 33/558 (2006.01), 專利號 ZL 200820183327.7.

2.陳白莉,胡品津幽門螺杆菌感染與胃腸外疾病[J].中國實用內科雜誌.2008, 28(9):722-723
3.
Kragden S, Fuksa M, Anderson J, et al. Examination of humau stomatch biopsies.Saliva and dental plagues for compylobacter pyiori.J Clin Microbiol.1989, 27(6):1397-1398
4. Ferguson DA Jr, Li C, Patel NR, et al. Isolation of Helicbacter pylori from saliva. J Clin Microbiol. 1993, 31:2802-2804
5. Li C, Musich DR, Ha T, et al. High pro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Saliva Demoustrated by a novel PCR Assay. J Clin Pathol.1995, 662
6.陳光,,張建中,綜述.口腔幽冂螺杆菌感染的研究.中華流行病學雜誌.2002, 85(6):850-852
7. Wilson M. Susceptibility of oral bacterial biofilms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J Med Micorbiol.1996, 44 :79-87
8. Turis A, Cammarota G, Papa A, et al. The modes of transmis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Recent Prog Med.1997, 88:232
9. Peach HG, Pearce PC, Farish SJ,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 an australian region city:Prevalence and risk facters.Med J Aust.1997,16(6):310-313

10.  Nabwera HM,  Nguyen Van Tan JS,Logan RF.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tection in Kenyan Schoolchildren aged 3~15years and risk factoys for infection. Euy J G astyonenterol hepatol. 2000,12(5):483-487
11. 胡優蓮, 主編. 幽門螺杆菌感染的基礎與臨床[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73.
12.
侯海玲,孟煥新,胡伏蓮等. 牙周基礎治療對口腔螺杆菌的影響及其基因型關係的研究[J].實用口腔醫學雜誌.2004,11(2):105-107
13.
陳發明,孩海花,賈保軍等.高壓氧對口腔牙菌斑幽門螺杆菌的作用[J].牙體牙髓牙周病雜誌[J].2001,11(2):105-107
14.
顏煥新,潘一峰,趙勁風等.殼聚糖納來的製備及體外抗幽門螺杆菌效果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和臨床康複,2009,13(29):5695-5698

 

 

 

上一篇:胃幽門螺旋菌的危害及快速診斷的進展

下一篇:農杆菌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