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首頁 > 微生物知識->微生物基本知識->大菱鮃微生物性疾病研究進展

大菱鮃微生物性疾病研究進展



錄入時間:2010-11-11 9:08:45 來源:維普數據庫

 

大菱鮃微生物性疾病研究進展

山東省水產養殖病害防治中心   2009年6月23

秦 蕾1,王印庚2,閻斌倫1

(1.淮海工學院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建設實驗室,江蘇連雲港 2220052.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農業部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開放實驗室,山東青島 266071)

 

關鍵詞:大菱鮃;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寄生蟲性疾病

 

大菱鮃(Scophthalmus maximus)是原產歐洲的名貴魚種,自然分布於大西洋東北部、北海、波羅的海和地中海等海域。由於它具有耐低溫、生長快、性格溫順、易於接受配合餌料、抗逆性強以及口感獨特等優點,現已成為當前歐洲重要海水養殖魚類之一。大菱鮃於1992年從英國引入我國,隨著1998年人工苗種培育技術取得突破,大菱鮃養殖已從山東快速輻射至北方沿海各省,並向江蘇、浙江和福建等南方省份延伸,成為我國海水養殖業的一個新熱點。然而隨著大菱鮃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和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病害問題日漸突出,其中尤以微生物性疾病最為常見。根據國內外相關的研究報道,可以將大菱鮃微生物性疾病分為三大類,即: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筆者對這些主要疾病進行綜述,以期為國內養殖大菱鮃的疾病研究提供參考。

 

1 大菱鮃病毒性疾病

 

11 皰疹病毒病

Richards等報道在英國養殖的4-5月齡的大菱鮃中發現皰疹病毒病,該病的死亡率很高。病原為大菱鮃皰疹病毒(Herpesvirus scophthalmi),病毒粒子呈二十麵體狀,直徑200-230 nm。病毒在宿主細胞的胞核和胞質內形成包涵體,在宿主細胞核內複製後聚集於核周圍的小泡內,然後釋放到細胞外。患病大菱鮃典型的組織病理學特征是在病魚的背部皮膚和鰓中出現直徑45-75 m的巨大細胞,巨大細胞能引起病魚的鰓小葉發生相互融合。Buchanan等在超微觀察中發現,巨大細胞的胞核和胞質內的Feulgen染色陽性區域正是細胞內分別包含成熟和包被囊膜的皰疹病毒粒子所在的部位。丹麥養殖的大菱鮃也曾發生過皰疹病毒病,此次發現的皰疹病毒不僅能在感染大菱鮃的皮膚和鰓等部位出現典型的巨大細胞,而且能夠導致病魚全身發生嚴重水腫,繼而導致心髒、腸上皮以及腎小管等器官組織出現病變。病魚表現懶散,嗜睡,腹水,部分病魚還發現有脫肛現象。除了能表現明顯臨床症狀外,有時皰疹病毒感染的大菱鮃會出現亞臨床感染。Hellberg等 在從法國進口挪威的大菱鮃中發現了此種現象。病魚無明顯的臨床表現而且不發生死亡,但光鏡觀察卻發現了皰疹病毒在皮膚和鰓中形成的典型巨大細胞,電鏡觀察進一步表明在巨大細胞中有皰疹病毒粒子存在。

 

12 虹彩病毒病

由虹彩病毒(Iridovirus)感染造成的大菱鮃虹彩病毒病首次在丹麥養殖的苗期大菱鮃中發現。該病造成的死亡率可高達70%。病魚攝食減少,懶散,尾部和鰭部體色變黑,遊泳行為異常。病魚鰓的病理變化最為明顯,鰓絲和鰓小葉均受到感染。此外,病魚的腎髒和脾髒等造血組織也出現了網狀細胞壞死等明顯的病理變化。超微病理觀察發現在病魚的鰭、鰓、肝髒、腎髒、脾髒、心髒、胰髒和腸的成纖維細胞中均發現了虹彩病毒粒子,該病毒粒子直徑為160165 nmWi-Sik等報道了發生在韓國的大菱鮃虹彩病毒病。病魚體色變淺,腹部腫脹,鼓眼,脾髒和腎髒腫大,鰓絲蒼白。在其腎、脾、鰓、心髒、胃、腸、肝髒、胰髒及皮膚等器官組織中發現有肥大細胞,該細胞呈現出顆粒狀強嗜堿性的胞質和腫大的胞核。伴隨肥大細胞的出現,病魚的各器官組織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病變。表現為脾髒出血、腎髒造血組織壞死和炎性細胞浸潤、鰓小葉充血和肝髒發生多處局灶性壞死等病理變化。通過電鏡觀察,在肥大細胞和壞死組織內發現了虹彩病毒粒子,該病毒粒子為二十麵體狀,直徑136159nm。史成銀等也發現了大菱鮃虹彩病毒病。由於病魚表現為身體皮下組織彌散性出血,腹麵外觀呈現紅色,所以養殖業者將該病俗稱“紅體病”。病魚鰓絲嚴重貧血,呈灰黑色。內髒解剖發現,病魚肝髒土黃色,質脆;脾髒腫大,呈淺紅色;腎髒淺紅色,碰觸易碎;腸壁嚴重充血發炎,呈紫紅色;部分病魚有腹水和胃積水現象。該病在個別養殖場一個月的累積死亡率可高達20%。光鏡觀察發現病魚的脾髒等器官組織中發現了肥大細胞。對所分離到的病毒的部分MCP基因序列研究發現,與韓國所分離到病毒相比,僅有一個氨基酸殘基的差異。

以上報道可以看出,Bloch等發現的大菱鮃虹彩病毒病與wi-Sik等 報道的明顯不同,這表明在丹麥發現的大菱鮃虹彩病毒與韓國所發現的可能不是一種病毒。而從病魚的臨床症狀,組織病理變化以及所分離到的病毒的部分MCP基因序列比對來看,國內所發現的虹彩病毒則與韓國發現的虹彩病毒有著非常相近的親緣關係。

 

13 呼腸弧病毒病

Lupisni等 在伴有燦爛弧菌(Vibrio splendidus)感染的大菱鮃中發現了呼腸弧病毒(Turbot aquareovirusTRV)。該病毒屬於水生呼腸弧病毒屬,直徑70nm,具有雙層核衣殼,無囊膜,為雙連RNA病毒,對CHSE-214細胞係最為敏感。在Lupisni研究的基礎上,Rivas等用CHSE-214細胞係對大菱鮃呼腸弧病毒的複製和形態發生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該病毒能夠直接進入宿主細胞內,首先直徑30nm的病毒粒子核心在細胞質中的病毒發生基質形成後出芽到細胞質小泡中,轉化成直徑45nm的具有單層核衣殼的病毒粒子,最後病毒粒子以具有雙衣殼的、直徑75nm的成熟狀態釋放到細胞外。患病大菱鮃死亡率較低,但累積死亡率可達4%。病魚腹部膨大,肛門和鰭基部有出血灶。解剖發現,病魚消化道充滿大量黏液被漲大;腹腔內壁出血,內充滿紅色腹水;肝髒蒼白,有淤血。由於伴有燦爛弧菌的感染,所以呼腸弧病毒在此次大菱鮃感染中所起的作用就難以定論。但用惡喹酸等抗生素藥物對病魚進行處理時發現效果不理想,這說明呼腸弧病毒在此次感染中的作用不能被忽視。

 

14 傳染性胰髒壞死病毒病

傳染性胰髒壞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感染造成的大菱鮃病毒病最早在法國發現。患病大菱鮃7月齡,表現懶散、肌肉出血。組織病理學變化表現為腎髒造血組織嚴重壞死。1993年,Mortensen等報道了挪威的大菱鮃苗期幼魚所發生的傳染性胰髒壞死病毒病。病魚表現出明顯的胰腺壞死現象。現在多株傳染性胰髒壞死病毒已陸續從表麵看似健康或有明顯症狀的大菱鮃中分離出來。Novoa等在對多株IPNV參考病毒株以及從西班牙患此病的大菱鮃中分離到的病毒株進行的毒性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病毒株對大菱鮃無致病力或毒力較弱。魚體的大小與其對傳染性胰髒壞死病毒的敏感性關係密切,魚體越小,對該病毒的敏感性就越強。腹腔注射和浸浴感染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皮膚和消化道是該病毒的入侵位點,一旦進入體內後首先是在腎髒中複製、繁殖,隨後才進入其他器官組織中。

 

15 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病

大菱鮃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最早由Schlotfeldt等發現。隨後蘇格蘭養殖的大菱鮃中也發生了此病。該病的病原是出血性敗血症病毒(Viral haemorrhgic septicaemia viresVHSV),屬彈狀病毒科、彈狀病毒屬,其基因組為單鏈RNA。病毒形狀為子彈狀,長120380nm,寬6090nm。患病魚表現出急性、慢性和神經型等3種感染類型。急性感染的大菱鮃,體色變黑,突眼,消化道內無食物,貧血,有腹水,遊泳行為異常呈螺旋狀。解剖發現,病魚普遍出現腸係膜、脂肪和肌肉等組織出血現象,腎髒充血、壞死、腫脹,肝髒呈淡灰色;慢性感染的病魚,症狀較輕,死亡率不高。臨床表現是腎髒發生腫脹、充血,肝髒也有充血現象;神經型感染的病魚遊泳行為異常,表現為跳躍或螺旋狀運動,可見腹部塌陷,有時貧血。對感染該病毒的大菱鮃來講,腎髒和肝髒發生病變的現象比較常見,尤其是心室肌纖維壞死也是病魚的病理變化表現之一。多個器官組織的病變引發的器官衰竭可能是病魚死亡的主要原因。

 

16 病毒性紅細胞感染症

1992年,大菱鮃病毒性紅細胞感染症開始在西班牙多家大菱鮃養殖發生,隨後在1993-1994年,該病又多次出現,造成了大菱鮃的嚴重死亡。病原為紅細胞感染症病毒(Viral erythrocytic infection virus),是具有囊膜的RNA病毒。組織病理學研究發現,該病的典型特點是在受感染的紅細胞內出現淡藍色的病毒包涵體。電鏡觀察在這些紅細胞的胞質內發現了大量直徑50160nm病毒粒子,這些病毒粒子通過紅細胞的胞膜出芽到細胞外。病毒感染的大菱鮃,頭、嘴和鰭部發生出血,突眼,腹部腫脹,腎髒和脾髒的造血組織內的黑色素吞噬中心顯著增多,肝髒發生水腫,肝細胞的胞漿內有嗜酸性小體出現,肌纖維發生顆粒變性,皮下組織水腫,眼的角膜、眶周組織水腫。機體以巨噬細胞在多個病變器官組織內的浸潤和吞噬作為對病毒性紅細胞感染症病毒的免疫應答反應。

 

17 腦脊髓炎病

大菱鮃腦脊髓炎由微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β型諾達病毒(Betanodavims)感染所致。感染該病毒的大菱鮃幼魚死亡率非常高,常達100%。光學顯微鏡下可見病魚的中樞神經係統發生空泡化和壞死。電鏡觀察發現在病魚的腦和骨髓中有大量的諾達病毒粒子存在。

目前對大菱鮃病毒性疾病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要以預防為主。在日常養殖過程中要注重加強水質管理,減少養殖密度,避免投喂冰凍或不新鮮雜魚等餌料。一旦發現病魚要及時進行隔離。

 

2 大菱鮃細菌性疾病

 

21 弧菌病

弧菌病是養殖大菱鮃的主要細菌性疾病之一。該病多數病例由鰻弧菌(V. anguillarum)感染所致,部分病例發現是燦爛弧菌、海利斯頓氏弧菌(V. pelagius),美人魚弧菌(V. damsela) 和哈維氏弧菌(V. harvey) 等弧菌屬細菌感染。弧菌屬感染的大菱鮃臨床症狀是體色變黑,鰓絲呈灰白色,腹部腫脹,鰭部、口部充血發紅;感染嚴重者,病魚體表發生潰瘍,出血。解剖發現,病魚肝髒充血,脾腫大和腸道腫脹。該病防治除采用喹諾酮類等的抗生素外,目前采用弧菌疫苗來預防大菱鮃弧菌病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 鏈球菌病

1993年,由腸球菌屬(Enterococcus)細菌感染所致的疾病開始在西班牙的許多大菱鮃養殖場流行,對大菱鮃的養殖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Doménech等報道了發生在西班牙加利西亞多家大菱鮃養殖場的由副乳房鏈球菌(Streptococcus parauberis)導致的大菱鮃鏈球菌病。該病肉眼所見最普通的損傷為單眼或雙眼明顯突出,在病情最重時眼球破裂。膿液常積存於背鰭和臀鰭基部。內部症狀包括肝腫大、發灰、發脆,脾和腎明顯充血,腸炎。依據病理學研究結果,該病可分為全身感染和病灶感染兩種類型。前者特點是脾、腎和腸等組織出現廣泛病變,而後者病變多出現於眼眶周圍組織。兩種發病類型均見眼眶周圍組織膿腫與急性鰓損傷和腦膜炎並發,以及肝髒脂肪變性。西班牙研製的疫苗(ET-2)對大菱鮃鏈球菌病表現出很強的防禦能力。

 

23 氣單胞菌病

Toranzo等首次報道了一種由殺鮭氣單胞菌殺鮭亞種(Aeromona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感染所致的大菱鮃疥瘡病。隨後,Pedersen等在丹麥也發現了該病。除殺鮭氣單胞菌殺鮭亞種外,非典型殺鮭氣單胞菌(Atypical Aeromonas salmonicida)也能夠引發大菱鮃疥瘡病。研究表明,從丹麥兩家大菱鮃養殖場分離到的2株非典型殺鮭氣單胞菌DK1DK2具有相同的核糖體型,而有別於從挪威分離到的菌株N1的核糖體型,但研究同時發現,菌株DK1N1有著相同的質粒譜,而DK2的質粒譜卻與前兩者不同。大菱鮃疥瘡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患病魚表現出局灶性深度皮膚潰瘍和出血性敗血症等典型的疥瘡病的臨床外觀症狀。

 

24 屈撓杆菌病

在西班牙,大菱鮃屈撓杆菌(Flexibacter)病於1989年已有發生,但沒有成功分離到病原菌。Alsina等首次從患病大菱鮃中成功分離到了沿海屈撓杆菌(F. maritimus)。患魚口潰爛或出血,體表潰瘍,鰓破損,尾腐爛。屈撓杆菌對上皮組織的損傷往往給宿主帶來其他細菌和寄生蟲的繼發感染。屈撓杆菌疫苗(FM-95)已經在西班牙大菱鮃養殖得到應用以阻止該病的發生。

 

25 沙雷氏菌病

該病於1990年春夏季發生於法國網箱養殖的大菱鮃,由液化沙雷氏菌(Serratia liquefaciens)感染所致。該病死亡率不高,但累積死亡率較高。病魚體色發黑;腎髒和脾髒腫脹,表麵分布有黃色結節;肝髒出現瘀斑,並多半呈蒼白色;腹腔積水,腹膜發炎。病理學研究發現,病魚的腎髒出現多發性壞死灶,並相互融合形成大的病灶;肝髒壞死灶內往往有纖維素樣沉積。液化沙雷氏菌對大菱鮃致病性病不強,屬於機會致病原。藥物敏感性試驗發現,該菌株對土黴素和氟喹酸等藥物敏感。

 

26 分枝杆菌病

Santos等在葡萄牙一家大菱鮃養殖場發現了該病。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marinum)被認為是導致這次大菱鮃發病的致病原。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部分病例是由海分枝杆菌和龜分枝杆菌(M. chelonae)雙重感染引起。患病大菱鮃缺乏活力,食欲減退,散群,體色變淡,部分魚表現腹部腫脹和鼓眼。解剖發現,病魚的腎髒和脾髒嚴重腫大,其上散布有大量灰白色的結節。此外,結節也偶見於消化道和肝髒中。病理學觀察發現,患病大菱鮃在腎髒和脾髒中出現典型的肉芽腫結構。未成熟的肉芽腫由上皮樣細胞聚集產生,外圍以淋巴細胞層;而成熟的肉芽腫最外層則是一纖維細胞層,其中央產生鈣化中心。

 

3 大菱鮃寄生蟲病

 

31 纖毛蟲病

挪威一家大菱鮃養殖場發生了由尾絲蟲(Uronema)屬盾纖蟲所引起大菱鮃纖毛蟲病。纖毛蟲寄生於患病幼魚的皮下組織、鰭、鰓、圍心腔、眼、消化道,亦可侵入腦、肝及腎等內髒器官中,屬全身性感染。蟲體寄生引發幼魚皮膚和鰭出血潰爛。而對於成魚,蟲體除大量見於肌肉潰瘍病灶外,主要寄生於成魚的中樞神經係統。病魚頭部變黑,鰓貧血發灰,遊動失衡,其典型病理學特征是中樞神經組織液化性壞死。Iglesias等在西班牙養殖的大菱鮃中則發現了一種由嗜汙蟲屬的盾纖蟲(Philasterides dicentrarchi)感染造成的纖毛蟲病。感染的病魚皮膚潰爛、變黑,遊泳異常,鼓眼。觀察發現,蟲體主要寄生於大菱鮃皮膚病灶處、鰓、腹水和眼眶周圍組織,部分病魚會表現全身感染。病魚發生腦炎,肝實質組織壞死,腸壁嚴重水腫,肌纖維變性和鰓小葉增生等組織病變。國內自2003年底,一種由盾纖毛蟲寄生弓l起的大菱鮃疾病頻繁發生,給大菱鮃養殖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王印庚等確定該盾纖毛蟲為蟹棲異阿腦蟲(Mesanophrys carcin)。患病成魚體色變暗,皮膚病灶顏色發白,呈局部浮腫,嚴重者病灶潰爛、出血。伴有腹水,肝髒充血,胃及腸壁充血、發炎,腸內常見有白便。病理研究發現,病魚表現出鰓小葉呼吸上皮細胞增生,腦組織液化性壞死,肝髒中央靜脈、竇狀隙擴張和單核巨噬細胞浸潤等病理變化。研究認為,蟹棲異阿腦蟲寄生引起的鰓損害使病魚窒息是病魚發生死亡的主要原因。

 

32 微孢子蟲病

大菱鮃微孢子蟲(Tetramicra brevifilum)病最早由Matthews等 在英國沿岸的養殖大菱鮃中發現,微孢子蟲產生的孢子使得病魚肌肉中形成大的包囊。嚴重感染的病魚,肌肉組織功能下降從而影響到病魚的遊泳活動。此後,在西班牙加利西亞省養殖的養成期大菱鮃中也發生的微孢子蟲寄生病。此次發病與溫度下降有關。感染魚遊泳行為異常,身體多處發生浮腫,體色變黑,體表黏液增多,嚴重感染者肌肉呈果凍狀。微孢子蟲成熟孢子所形成的包囊引發了宿主的免疫反應。

 

33 阿米巴蟲病

大菱鮃阿米巴蟲病由Leiro等發現,也稱大菱鮃鰓病,是由Platyamoeba屬的阿米巴蟲感染所致。阿米巴蟲的營養體長度為820μm,胞核的直徑約35μm,核內有一直徑約13 μm的中央核仁。該病典型的特點是受感染魚的鰓小葉發生顯著增生,大量的黏液聚集在鰓小葉之間。

 

34 粘孢子蟲病

大菱鮃腸道粘孢子蟲(Enteromyxum scophthalmi)是能夠引起大菱鮃致命性消瘦病的組織內寄生的粘孢子蟲,它能夠入侵到大菱鮃腸道內引發宿主急性腸炎,使魚因饑餓而死,常可造成高達100%的死亡率。Redondo等對大菱鮃腸道粘孢子蟲的傳播和生活史進行了研究,發現該寄生蟲首先是與魚的腸道黏膜上層黏附,在這裏開始增殖並向其他消化道部位入侵,然後隨血液進入其他器官組織。研究同時證實,大菱鮃不是該寄生蟲的主要寄主。

 

35 血簇蟲病

大菱鮃血簇蟲(Haemogregarina sachai)在蘇格蘭養殖的大菱鮃中發現,該寄生蟲能引起3年齡大菱鮃發生致死性骨髓白血病。病魚的臨床表現是腎髒造血組織中出現了由血簇蟲寄生引發的大淋巴瘤。

 

4 結語

 

在國內,大菱鮃養殖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其病害方麵的研究工作還處於探索積累中,因而與國外相比,其相關的研究報道也相對較少。但隨著我國大菱鮃養殖的快速發展,並加上缺乏相關的健康養殖技術,在短短的幾年裏大菱鮃各種疾病接踵而至,病害的種類和發生率也逐年增加。生產實踐證明,病害的發生已成為製約這一行業得以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因此對大菱鮃的各種疾病開展相關研究,為解決大菱鮃的病害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已勢在必行。已有的資料顯示,國內對大菱鮃疾病的研究均集中在病原學的研究方麵,而對於病理學的研究還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因此在病原學研究的基礎上應加大病理學的研究,通過開展病理學的研究,分析和確定疾病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理,闡明疾病的發生本質,為大菱鮃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略)

 

 

上一篇:食醋加工中菌種的培養

下一篇:超高溫滅菌係統

相關文章: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