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為適應我國抗菌織物產業發展的需要,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抗菌織物測試方法體係。方法改進主要抗菌織物測試方法,並進行試驗比較。結果提出了檢測抗菌織物的一組試驗方法。結論正確評價抗菌織物的抗菌性能需要方法學的統一。
【關鍵詞】抗菌織物;抗菌功能;檢測方法
現將紡織品抗菌功能測試方法的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l 國外主要測試方法概述
抗菌織物測試方法在國外研究較早,尤其是美國和日本研究成果較多,西歐發達國家也提出了一些測試方法,但與美日方法大同小異,國外主要的測試方法簡介如下:
1.1 AATCC100試驗法:該法於1961年由美國紡織印染協會標準委員會提出,1965、1981年修訂後基本定型。該法提出時間較早、影響較大,能定量地檢測試樣的殺菌能力和抑菌能力。原理為:在待測試樣和對照試樣上接種測試菌,暴露一定時間後分別加入一定量中和液,強烈振蕩將試樣殘存活菌洗出,以稀釋平板法測定洗脫液菌濃度,與對照樣比較,計算抗菌織物上細菌減少的百分率。
1.2 JISL1902—8(1998)定量試驗法:日本學者對美國AATCC100法提出的改良方法,如菌數測定法、細菌增殖抑製試驗法、瓊脂平板法、改良細菌增殖抑製試驗法、改良的AATCC100試驗法等,依此日本工業標準委員會對JISL1902—1990標準進行修訂,製定出了JIsLl902一l998標準。
1.3 奎因法:該法測試簡單,重現性較好,一般認為是定性方法。
1.4 JISZ2911抗黴菌試驗法:該法是第一條研究思路在黴菌檢測中的早期成果,其基本原理是:在樣品及培養基上均勻地噴灑一定量的混合孢子懸液,培養一定時間,定期觀察試樣長黴情況,按黴菌的生長情況分等級評價試樣的抗黴菌性能。
1.5 HALO法:抑菌暈(圈)試驗法,AATCC90法是其代表。在瓊脂培養基上接種試驗菌,再緊貼試樣,暴露一定時間後,觀察試樣周圍抑菌暈(圈)大小。暈(圈)大小不僅代表抗菌效力,也反映了抗菌物質的擴散性。
1.6 土埋法:AATCC30試驗法是該法的早期代表,原理是將試樣埋人含有大量能分解織物(如馬糞)的土壤中3o~90 d後取出,觀察與對照樣的外觀及強力等參數的變化,測定抗菌能力。
l.7 振蕩燒瓶法:振蕩燒瓶法(Shake Flask,CTM0923法),要點是將試樣投入盛有磷酸鹽緩衝液的帶塞三角瓶中,加入菌液後在一定條件下振蕩1 h,以增強試樣與菌的接觸,然後取1 ml試驗液稀釋,置於培養基上檢查菌落數,與空白樣品比較,計算細菌減少率。
測試方法基本是兩種思路,一是將一定濃度菌液接種在試樣上,一定條件下暴露,比較暴露前後試樣的菌數變化評價抗菌性能;二是將試樣置於一定濃度的菌液中,在一定條件下暴露後,比較接觸前後試樣的菌數變化值來評價抗菌性能。
1992年我國製定了紡織行業標準FZ/T01021—1992(織物抗菌性能試驗方法》,1996年衛生部頒布了GB15979—1995《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但不能適應我國抗菌織物產業發展的需要,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抗菌織物測試方法體係是亟待解決的課題。幾年來,我們對各種抗菌織物測試方法進行了研究,提出下列方法進行討論。
2 材料與方法(織物抗菌功能檢測方法)
2.1 材料:樣品由本研究室收集共161件,菌種為本研究室保存的標準菌種。
2.2 方法
2.2.1 抗菌織物抗菌性能測試方法(抑菌暈法)
2.2.1.1 試驗原理:利用溶出性與非溶出性抗菌整理劑均能經瓊脂擴散顯示其抑菌作用,通過抑菌圈的大小以判斷其抗菌整理劑的溶出性與有無抑菌性。
抑菌環大說明抗菌物質具有高溶出性,有可能損害人體健康皮膚菌群平衡;無抑菌環且無抗菌性能顯現的織物則無抗菌功能。因此出現上述兩種情況的樣品均被淘汰,不進行奎因法試驗與定量暴露法試驗的測定。
2.2.1.2 試驗材料與菌株:無菌平皿、無菌吸管、比濁管、試管、振蕩器、接種針(環)等。培養基:磷酸鹽緩衝液(PBS 0.03 mol/L,pH 7.2—7.4)、營養瓊脂培養基、沙堡弱瓊脂培養基。試驗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6538)、大腸杆菌(8099)、白色念珠菌(ATCC1o231),以上菌株可依試驗要求有所增減。
2.2.1.3 操作步驟:在無菌營養瓊脂培養基平板或沙堡弱瓊脂培養基平板滴加0.3一O.5 lnl菌懸液(105-106cfu/m1),置
2.2.1.4 評價:抑菌暈環的測量,測量試樣邊緣至抑菌暈環外緣距離,環不規則者測量3點記錄均值報告之。測量試樣邊緣至抑菌暈環外緣距離大於0.5 cm,視為高溶出性;布樣與平皿接觸的任何部分均無抑菌現象者,視為無抗菌性;對照樣有抗菌性者應洗滌至無抗菌性,重新檢測。
2.2.2 抗菌織物抗菌性能測試方法(改良奎因法)
2.2.2.1 試驗原理:將菌懸液直接滴於待檢織物上,覆蓋培養基,使細菌充分在織物上暴露,以顯示其抑菌作用,依據抑菌率判斷是否具有抗菌能力。本試驗多用於非溶出性與低溶出性抗菌產品鑒定。菌落形成單位的計數應使用體式鏡完成,肉眼計數誤差是很大的。
2.2.2.2 試驗材料與菌株:無菌平皿、吸管(1O ml、1 ml)、三角燒瓶、試管、振蕩器、接種針(環)、體式鏡等;培養基:營養瓊脂培養基、沙堡弱瓊脂培養基、半固體營養瓊脂培養基(含最終濃度1/10萬的TTC)、半固體沙堡弱瓊脂培養基、磷酸鹽緩衝液(PBS 0.03 mol/L,pH 7.2—7.4);試驗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6538)、大腸杆菌(8099)、白色念珠菌(ATCC 1o231)、紅毛癬菌(88o4)、肺炎克雷伯氏菌(AATCC 10031),以上菌株可依試驗要求有所增減。
2.2.2.3 操作步驟:待檢樣品剪成2.5 cm x 2.5 cm的樣片,逐片放於無菌平皿內,均勻滴加0.1 ml菌懸液(10s—lO6 cfu/m1),重複6塊,置
2.2.2.4 結果與報告:用低倍鏡或放大鏡計數每塊樣上的菌落數(也可用肉眼計數),計算6塊相同布樣上的菌落數平均值報告之。報告內容:所用方法,簡單的說明材料來源,所用菌種,樣片處理等,抗菌性能以抑菌率表示。
未做抗菌處理對照布樣上菌落數與標準本白布樣對照上的菌落數對照,以判斷未做抗菌處理對照布樣是否存在抗菌性能(即織物在進行染整等過程是否有抑菌作用的染料殘存,如有可增加洗滌次數,以便去除)。
2.2.2.5 標準洗滌:參照GB8629—1988執行,
2.2.2.6 注意事項:樣片染菌勿溢出(在織物周圍培養基上有較多的菌落形成的試驗操作是不成功的);半固體營養瓊脂覆蓋時的溫度45—
2.2.3 紡織品抗菌整理效果評價方法(定時暴露法,改良的AATCC100法)。
2.2.3.1 範圍與原理:為評價紡織品抗菌功能強度提供的試驗方法。試驗布塊用抑菌暈法做抗菌活性試驗,抗菌活性不超過界定值者進行本實驗。用試驗菌接種試驗和對照布塊,暴露一定時間後振蕩洗脫,依該洗脫液中的菌數計算出整理樣品菌量下降百分率。
AATCC100法,僅確定了一個固定的暴露時間,難於評價不同織物的抗菌整理效果,尤其是非溶出性的整理劑。我們確認的試驗方法對暴露時間沒有給予嚴格的限定,可依不同暴露時間的結果對織物的抗菌效果予以報告,但其試驗報告上需要注明暴露時間與相關條件。
2.2.3.2 實驗材料:從試驗布上剪下5.0±0.1 cm的布塊,把布塊放人無菌250 ml帶塞廣口瓶裏。所用布塊數量取決於纖維類型和紡織結構,使完全吸收1.0±0.1 ml菌液為止,菌液不可接觸瓶壁,應報告每瓶使用的布塊數。對照布樣:同樣纖維類型和紡織結構但未做抗菌整理的布塊作為對照樣品(陰性對照)。消毒方式根據纖維類型和整理類型選擇,但不得影響織物的抗菌性能和幹擾檢測結果,報告所使用的消毒方法。
2.2.3.3 試驗菌種: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6538)、克雷伯氏肺炎球菌(ATCC
2.2.3.4 操作步驟
(1)染菌:將24 h新培養物,接種前搖勻,靜置l5~20 min,稀釋至適宜稀釋度。把布塊分別放到無菌廣口瓶裏,用微量吸管取菌接種,保證菌液均勻分布。塞緊塞子,防止蒸發。
(2)暴露:室溫暴露l8~24 h。
(3)洗脫:暴露後,向盛有對照布塊和試驗布塊的廣口瓶中加入100ml 0.03 moL/L的PBS,放置5 min,200 r/min充分振蕩1 min,做梯度稀釋,通常稀釋至10-2,傾注營養瓊脂平板,做平行樣,計數菌數。細菌放人36±l℃培養48 h;黴菌28±
2.2.3.5 結果與報告:通過下麵的公式,計算樣品抗菌作用菌數下降的百分率。
100(B—A)/B=R
式中:R為下降百分率(%);A為暴露一定時間後,從抗菌整理試驗布塊樣品上回收的菌數;B為從未做抗菌整理試驗布塊樣品上回收的菌數。
報告試驗樣品的每種試驗菌菌數下降百分率、使用的稀釋培養基。為增強疏水性織物的吸濕性,可在稀釋培養基中加入適量的表麵活性劑。該表麵活性劑必須不引起菌量的變化,報告用法和濃度。設0對照,未染菌試驗布塊樣品,試驗菌回收為“
3 結果與討論
3.1 161件織物樣品大腸杆菌檢測結果。18.0l%的樣品無抑菌環出現,8.07%的樣品抑菌環>0.5 cm:158件織物樣品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結果,4.43%的樣品無抑菌環,l3.92%的樣品抑菌環>0.5鋤;160件織物樣品白色念珠菌檢測結果,21.25%的樣品無抑菌環出現,6.88%的樣品抑菌環>0.5 cm。而抑菌環>0.5伽的樣品在洗滌1~2次之後也就失去了抑菌功能,結果顯示,本法起到了初篩的作用。
3.2 改良奎因法與定時暴露法(改良AATCC100法)均可以成為抗菌織物抑菌效果的定量檢測方法。但兩種方法之間沒有可比性。
3.3 定時暴露法(改良AATCC100法)獲得的檢測結果表明,未洗滌或洗滌10次的織物樣品沒有差異,這對不要求洗滌或洗滌次數較少的織物僅按1 h暴露時間進行檢測是可行的,但對耐洗織物欲得到與實際相接近結果,必須延長暴露時間。
3.4 耐洗是我國消費者的普遍要求,目前我國有一定數量的抗菌織物在耐受4o~50次的標準洗滌後,仍可保持80%以上的抑菌作用,但沒有發現洗滌100次仍能有效抑菌的抗菌織物。
3.5 嚴格控製空白對照織物樣品的選擇:操作過程環境溫度及稀釋液溫度、洗滌劑等都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由於篇幅所限,不再贅述。總之,正確評價抗菌織物的抗菌性能需要方法學的統一。
上一篇:氧氟沙星鋅的製備及其體外抑菌試驗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