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痢疾杆菌L型致病性研究



錄入時間:2010-11-22 10:08:20 來源:CNKI

       摘 要:目的 探討痢疾杆菌L型的致病作用。方法 將痢疾杆菌誘導為穩定L型,用灌胃法感染C57BL6小鼠,觀察小鼠的發病情況,並對死亡小鼠行細菌L型分離及組織學檢查。本試驗共分三組:A組原菌組,BL型組,C組生理鹽水組。結果 AB兩組對小鼠均有致病性,以全身中毒症狀為主,沒有腹瀉症狀,B組較A組發病慢,症狀輕,組織學檢查無明顯差異,兩組均於腸腔中分離出相應菌。結論 痢疾杆菌L型仍有致病性,致病能力較原菌弱。
  關鍵詞:痢疾杆菌L型 致病性
  有關細菌L型的致病性雖眾說不一,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細菌L型有一定的致病性。目前已經動物試驗證明的有金葡菌L型、鏈球菌L型、傷寒杆菌L型、結核杆菌L型及鉤體L型等,痢疾杆菌L型變後有無致病性尚未見報道。本文將痢疾杆菌及其L型人工感染C57BL6小鼠,觀察其對動物的致病作用,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種 痢疾杆菌D15由福建醫科大學提供,D15為帶有R質粒,有菌毛的菌株。D15L型係本室用平板紙片法(每片含氨苄青黴素500μg)誘導而獲得的穩定株。實驗用菌液濃度為10億/ml
  1.2 培養基 中國藍平板及本室研製的腸道杆菌L型平板。
  1.3 實驗動物及分組 C57BL6小鼠由安徽醫大實驗動物科提供。取8周齡2025g健康小鼠30隻,雌雄各半,隨機分為3組:A10隻,感染細菌組,B10隻感染細菌L型組,C10隻為鹽水對照組。
  1.4 動物接種 采用灌胃法。A組每隻每次灌入痢疾杆菌菌液0.5mlB組每隻每次灌入痢疾杆菌L0.5mlC組每隻每次灌入生理鹽水0.5ml
  1.5 實驗觀察 感染後觀察各組動物的發病情況,死亡後觀察腸道病變,細菌及細菌L型分離,重要器官如腸、心、肝、腦、肺、腎、膽囊的病理學檢查。
  2 結果
  2.1 大體觀察 AB兩組於灌胃24h後相繼出現精神不振、聳毛、畏縮、不食等症狀,B組症狀較A組出現稍晚,症狀較輕,但兩組均未出現腹瀉症狀。此後實驗組小鼠相繼死亡,至第10天全部處死,對照組無一發病及死亡,AB兩組小鼠死亡時間見表1
  小鼠死亡後即於無菌條件下解剖,觀察重要組織器官病變,AB兩組均見有明顯的腸充血、水腫、積液,其中A2例見有肺充血,B1例肺充血,2例肝充血、腫大。
  2.2 病原學檢查 無菌取死亡小鼠的腸液行痢疾杆菌及其細菌L型培養,結果見表2
1 AB兩組不同時間死亡的小鼠數
  table 1 Numeber of mice died during course of infection

組別

n

2

3

4

6

9

10*

groups

 

2nd d

3rd d

4th d

6th d

9th d

10th d

A

10

2

0

0

1

2

5

B

10

0

1

1

0

0

8

合計

20

2

1

1

1

2

13

  * 10天為被處死鼠的隻數
  The number of mice to be killed on the 10th day
2 AB兩組小鼠細菌檢測結果
  table 2 The results of bacteria detection in AB groups mice

組別

n

細菌培養陽性

L型培養陽性

groups

 

the positive of bacteria culture

The positive of bacteria Lform culture

A

10

6

4

B

10

3

7

合計

20

9

11

  2.3 組織學檢查 取死亡小鼠的心、肝、腦、肺、腎、腸、膽囊組織切片病理檢查,心、腦、肺、腎未見明顯的病理學改變,其中A2例、B3例肝細胞出現不同程度的壞死,B1例見有膽囊上皮細胞瘤樣增生(見封三,圖1),AB兩組腸切片均見有粘膜下間質性炎,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及粘膜下淋巴濾泡形成(見封三,圖2)。
李鳳雲等:痢疾杆菌L型致病性研究
  li Fenyan et al. Study on pathogenicity of Shigella dysenteriac L-forms
  3 討論
  3.1 痢疾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治療不當常可轉為慢性,慢性菌痢可能與痢疾杆菌在藥物等因素作用下轉為L型有關。一般認為細菌L型有一定致病性,但致病性較弱,可引起慢性反複發作性感染,其急性發作可能與L型菌回複為原菌有關。本文將痢疾杆菌與痢疾杆菌L型等量分別感染小鼠,雖未見小鼠出現腹瀉,但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狀出現,說明痢疾杆菌及其L型對小鼠均有一定的致病作用,以全身中毒症狀為主。發病後兩組小鼠均相繼死亡,A組於感染後第2天即死亡2隻,第6天死亡1隻,第9天死亡2隻,而B組則於感染後第3天死亡1隻,第4天死亡1隻,其餘8隻於第10天處死,從死亡時間及死亡小鼠數量上看,A組小鼠死亡較快較多,說明細菌型較L型毒力大。
  3.2 細菌變為L型後,許多性狀亦發生改變,如形態、染色、生化反應、培養特性等均與原菌不同。至於L型菌致病因素有無改變則尚有爭議,有認為L型菌仍產毒,但產毒量較原菌少,且毒力弱,亦有認為細菌變為L型後失去產毒能力1。痢疾杆菌為革蘭氏陰性菌,主要靠內毒素致病,而內毒素存在於細胞壁中,細菌變為L型後細胞壁不同程度的缺損或丟失,內毒素量會相應減少,本組資料亦證實這一點,即L型感染組較細菌感染組小鼠的發病較慢,死亡時間較長,死亡隻數較少。
  3.3 痢疾杆菌在腸道的致病主要依靠菌毛對粘膜上皮細胞的粘附,繼而穿入粘膜上皮細胞內及粘膜固有層內繁殖而引起炎症2。本文兩組感染後小鼠均見有明顯的腸充血、水腫、積液,細菌組充血水腫更劇烈,鹽水對照組無此現象。從AB兩組腸壁中均查出痢疾杆菌及L型,A組中有4隻分出L型,可能為細菌在體內免疫因素作用下轉變為L型,B組中有3隻分出細菌型,則可能為部分複原菌。
  3.4 痢疾杆菌浸入血流者罕見,本文兩組小鼠於感染後雖出現全身症狀,但從心、肝、脾、肺、腎、腦等組織中均未分離到該菌,說明細菌及其L型變後,侵襲力均低。至於肉眼所見的肝、肺充血現象應為內毒素所致。
  3.5 有關細菌L型與腫瘤的關係已見有不少報道35,認為細菌變為L型後失去細胞壁的與無壁病毒相似,可進入細胞,與細胞DNA整合後導致細胞癌變,腫瘤的發病機製十分複雜,可能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感染,尤其是慢性感染可能是一個誘發細胞癌變的因素。本文L型感染組發生膽囊上皮細胞瘤樣增生1例,細菌組及對照組無,因例數少,且無有力的證據,目前尚不能得出痢疾杆菌L型有致瘤作用的結論,此問題有待今後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黃穀良,林特夫,郭秉蘭,等.細菌L型與疾病[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66.
  2,陸德源.醫學微生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03.
  3,於東紅,王萍,姚敏,等.子宮內膜良、惡及交界性病變的P21P53表達與細菌L型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誌,1998104A):33
  4,汪萬英,何傑,趙發英,等.原位雜交檢測子宮內膜癌中金葡菌LDNAJ.中國微生態學雜誌,1998104A):37.
  5,徐淑秀,張世馥,蔣玉梅.鼻咽癌與抗酸菌L型感染及癌基因表達的關係[J.中國微生態學雜誌,1998104A):35.

 

上一篇:肺炎鏈球菌耐藥性分析

下一篇:內生放線菌和寄主植物的抑菌活性及其關係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