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關鍵詞:山藥 組織培養 外植體 褐化 抗氧化劑 培養基質
論文摘要:筆者從山藥不同外植體(葉、莖段、零餘子)、培養基中添加抗氧化劑和不同培養基質3個方麵進行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山藥不同外植體的褐化程度也不一樣,莖段褐化程度最輕;MS培養基中添加150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能有效抑製外植體的褐化;在山藥組培苗的快繁階段采用液體基質培養方式能顯著降低褐化程度,提高山藥組培苗成活率。
山藥(Chinese yam)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及營養價值,主要食用器官為地下塊莖,為大眾化的滋補食品,通過組織培養技術不僅可進行快速繁殖,而且能使優良品種種性得以保存延續[1,2]。但山藥在組織培養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褐化發應,經常發現山藥組培苗或外植體枯死及其基部培養基顏色黑褐化,這種褐化現象又稱為酚汙染,嚴重影響外植體的脫分化和培養物的再分化[3]。因此,為了山藥組織培養工廠化育苗的順利進行,筆者就山藥組織培養過程中的褐化現象及有效控製等方麵進行了研究探討。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供試材料為寸金薯葉片、莖段、零餘子等常用組培外植體為材料[2],山藥品種寸金薯來自福建龍岩大池鎮。
1.2方法
1.2.1不同外植體褐化反應研究觀察從生長植株上取其幼嫩莖節間部莖段、完全伸展的葉片及結出的零餘子為外植體,先將外植體用自來水反複衝洗後,在無菌條件下,用70%酒精消毒20~30s,再放入2%次氯酸鈉溶液中消毒10~15min,再用無菌水漂洗3~4次,最後將外植體切成大小適合的小塊接種在已配好的MS培養基中進行培養[1,2,4]。葉片大小為0.3~0.5cm方形,莖段(含節間)0.6~0.8cm,零餘子切成0.5~0.6cm左右大小的方塊,瓊脂0.7%,PH值為5.8,培養溫度25±2℃,光照強度為2000lx,每天光照時間16h。共3種處理,每種處理30瓶,每瓶一個外植體,重複3次,培養30d後觀察外植體褐化程度。
1.2.2不同外源物質(抗氧化劑)對外植體褐化的抑製作用以山藥含節間部的莖段(0.6~0.8cm)為外植體,經滅菌處理後,接種在以下3種處理的MS培養基(PH=5.8)中進行培養:A:MS+150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B:MS+80mg/L半胱氨酸[5,6],C:MS+0.1%活性炭,每處理30瓶,每瓶一個外植體,重複3次,觀察外植體的褐化情況。
1.2.3不同培養基質對外植體褐化的影響以山藥莖段愈傷組織分化出的組培苗為外植體,分別接種在MS+0.7%瓊脂(固體培養)和未加瓊脂的MS培養基(液體培養)中進行快繁培養,每處理30瓶,每瓶一個外植體,重複3次,觀察其在快繁過程中的褐化情況。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外植體的褐化反應
由此次試驗結果可知,利用山藥不同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時,其褐化的程度也不同。當外植體為含節間的莖段時,其褐化程度最輕,當外植體為切成小方塊的零餘子時,褐化現象最嚴重,葉片的褐化程度居中。表1為此次試驗觀察統計,由表中的原始數據可看出,零餘子褐化程度極其嚴重,在試驗觀察過程中發現采用零餘子小塊為外植體的培養基均大麵積出現黑褐色現象,甚至發現有外植體枯死。可能是因為本身零餘子內所含酚類物質較多,再加上進行接種前切成小塊材料,損傷麵較大,損傷麵細胞中的酚類物質,與氧氣聚合發生氧化反應,形成較多的有毒醌類物質,擴散到培養基中,從而抑製其它酶的活性,毒害整個外植體組織[7,8]。
2.2不同外源物質對褐化的抑製作用
根據試驗觀察結果,加入3種外源物質在早期均能有效抑製外植體的褐化,但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3種外源物質抑製褐化作用開始分化,C處理(MS+0.1%活性炭)最早發現外植體褐化,而且隨著培養時間的再次延長,褐化現象越來越重,外植體基部培養基褐化塊直徑最大達到4cm;MS+80mg/L半胱氨酸組合在褐化抑製作用上較好於C處理,此次試驗表現出最佳抑製效果的是A組合,即:MS+150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其在培養早期發現隻有2個樣本有輕微褐化現象,而且隨著培養時間的逐步增加,褐化程度表現也並不十分明顯,僅僅在培養35d左右時,在外植體基部培養基出現了少量的褐化現象,而且褐化塊的直徑僅為0.8cm左右,各處理褐化抑製作用趨勢見圖1所示,組合B與組合C的發生褐化平均瓶數在同一培養時間段均高於組合A,同時組合A在培養20d至40d時間段出現褐化樣本數增幅不大,所以圖1組合A的抑製作用趨勢圖也較組合B與組合C平穩,因此組合A對樣本褐化的抑製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2.3不同培養基質對外植體褐化的影響
外植體褐化現象在固體基質培養與液體基質培養兩種方式表現差別十分明顯,根據試驗結果,外植體的褐化程度在加了0.7%瓊脂的固體培養基中表現明顯大於液體培養基,在培養時間達到15d左右時,外植體基部的固體培養基均出現較明顯的褐化現象,以外植體基部為中心,培養基褐化平均直徑為1.5cm;培養時間逐步延長至30d,組培苗基部培養基褐化直徑達到了4cm左右,部分組培苗出現輕度枯化現象。液體
培養方式在培養時間達到30d時,未發現組培苗有明顯的褐化現象,外植體生長狀況良好,但培養時間達40d後,有少量外植體出現枯化現象,原因可能是因酚類物質氧化反應產生的有毒醌類物質在液體中容易被稀釋,在短時間內無法在液體培養基中形成一個有效作用濃度點,所以外植體生長狀況在一定時間內正常。外植體褐化率與培養時間在固體培養與液體培養之間的區別如圖2所示,液體培養的外植體褐化率在30d後僅為3%左右,而固體培養褐化率在此時間段達到了50%,兩種處理在圖2表現出的走勢有顯著區別,液體培養方式比固體培養方式更適宜山藥組培苗的快繁。
3討論
褐化是指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由於外植體組織被切割和接種快繁時,損傷切麵細胞中酚類物質(底物)在酚氧化酶的作用下與氧氣聚合而發生氧化反應,形成有毒的醌類物質,外植體切麵迅速變成棕褐色或暗褐色,並逐步擴散至培養基中,抑製其它酶的活性,導致組織代謝紊亂,生長受抑製,最終致使外植體死亡[5,9,10]。組織培養中抑製褐變方法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如選擇適宜的外植體、培養溫度、PH值,培養時對外植體進行多次轉移,在培養基中添加防褐劑(抗氧化劑),如抗壞血酸(Vc)、亞硫酸鈉、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4,6,11]。但在山藥組織培養中還鮮見相關抑製外植體褐化報道。研究表明,山藥組織培養中不同外植體褐化程度也不同,山藥植株後期結出的零餘子褐化程度最嚴重,而其幼嫩節間部褐化程度最輕。在培養基中添加抗氧化劑均在一定時間內能有效抑製外植體的褐化,但山藥外植體愈傷組織分化的時間大約為25d左右[2],所以,隻有MS+150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為最適宜配方。因山藥組培苗快繁周期大約30d左右[2],而液體基質培養方式正好在這一段時間內能使有毒醌類物質無法形成一個有效作用濃度點,因此,在山藥組培苗的快繁階段采用未加瓊脂的液體培養基能有效預防其褐化,提高成活率。褐化是植物組織培養中較為普遍的現象,要從根本上解決這種褐化問題,需對褐化發生的原因、生理生化、遺傳因素及植物品種等方麵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蔡建榮 《中國農學通報》
參考文獻
[1]顏昌敬.植物組織培養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蔡建榮,曾軍,等.懷山藥莖段組織培養及增殖的研究[J].福建農業科技,2002,(2):14-15.
[3]Mager AM,Harel.Polyphenol Oxidases in plants[J].Phytochemistry,1979,18:193-215.
[4]劉用生.植物組織培養中活性炭的使用.植物生理學通訊,1994,30(3):214.
[5]魯旭東.植物組織培養中褐變的發生與防止[J].農業與技術,1999,19(4):9.
[6]王東霞,等.如何對抗植物組織中的組織褐變.中國花卉盆景,2002,12:29-30.
[7]Alfred M Mayer.Polyphenol oxidase in plants--resent progress[J].Phytochemistry,1987,26:11-20.
[8]謝春豔,等.多酚氧化酶及其生理功能.生物學通報,1999,34(6):11-13.
[9]丁連忠.抗壞血酸衍生物抑製蘑菇的多酚氧化酶.食品科學,1991,67(2):22-25.
[10]於清章,史國榮,等.幾種防褐變劑對去皮切片馬鈴薯儲藏的影響[J].長江蔬菜,1998,(11):25-26.
[11]Mohsen K.H.Influence of medium solidification and PH value on invitro propagation
of marauta.leuconeura CV[J].Kerchoviana ScienceHorticulture,2000,(86):211-221.
上一篇:疊鞘石斛莖段組織培養與花芽誘導
下一篇:黑水纈草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