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內感染是重症監測治療科(ICU)患者的常見並發症,直接影響重症患者的治療時間和預後。因此,抗感染是ICU的重要治療措施之一。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ICU感染細菌構成比及耐藥性在不斷發生變化[1],及時了解ICU感染細菌種類分布、耐藥狀況及其動態變化,對有效控製感染具有重要意義。對2005 年3 月~2008年7月醫院內感染患者感染部位的182株標本進行細菌分離培養,並作藥敏測定,旨在為ICU患者醫院內細菌感染的經驗性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醫院內感染患者年齡12~94歲,平均63.2歲。醫院內感染診斷均按衛生部製定的診斷標準[2],共檢出細菌182株。
1.2 標本收集、細菌培養鑒定及藥敏測定
應用無菌采集瓶抽取標本後立即送檢,按常規分離培養,菌株鑒定采用法國API鑒定係統,藥敏測定采用KirbyBauer(KB)瓊脂擴散法,按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CLSI)2004年標準進行實驗和判斷結果,所有藥敏紙片均由北京天壇生物製品有限公司提供。
2 結果
182株醫院內細菌標本及菌種分布見表1,菌種見表2,在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離出的細菌數最多,且以革蘭陰性菌為主;細菌藥敏結果見表3、表4。表1 182株細菌標本分布(略)表2 182株細菌構成比(略)表3 G-菌藥物敏感率(略)表4 G+菌藥物敏感率(略)
3 討論
ICU患者由於基礎疾病嚴重、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需侵入性診療措施及交叉感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感染發生率明顯高於普通病房的患者,醫院內感染發生率為後者的5~10倍[3]。
本組醫院內感染部位大多為下呼吸道感染,占79.1%,與國內資料吻合[4],表明下呼吸道仍是ICU患者感染發生的最主要部位,值得高度注意。造成下呼吸道感染明顯增多的最主要原因可能與人工氣道的建立有關。人工氣道的建立不僅使呼吸道喪失了正常防禦機製[5],而且為細菌定植創造了條件,細菌附著於導管內易被吸入下呼吸道,從而導致肺部感染;另外,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過程中未執行嚴格的無菌操作、呼吸機管道不定期消毒更換等因素也是下呼吸道感染增加的原因。因此,盡早撤除人工氣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定期更換呼吸機管道等,是預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
資料中尿路感染率為6.6%,也較為常見,這可能與危重病患者導尿管的使用密切相關。因此,定期膀胱衝洗及更換導尿管對預防尿路感染十分重要。另外腹腔也是較多見的感染部位,提示外科醫生在腹部手術中應高度注意無菌操作。
從感染的病原菌種來看,G-菌占83.5%,仍是ICU患者醫院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銅綠假單胞菌占G-菌之首,與王輝等[6]報道吻合。本組藥敏數據顯示40株銅綠假單胞菌耐藥嚴重,對頭孢他定、阿米卡星、呱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等敏感率也僅在52%~65%。銅綠假單胞菌為條件致病菌,在醫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菌群中占首位[7]。曹彬等[8]通過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分離出致病菌前15天接受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治療或機械通氣,是耐多藥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兩項獨立危險因素。因此,結合本文資料,認為盡量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慎用超廣譜抗菌素(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等,對預防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可能有重要作用。其他幾種常見的G-菌包括大腸埃希菌、鮑氏不動杆菌、陰溝腸杆菌也普遍耐藥嚴重,而對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敏感率在85%~94%,提示亞胺培南/西司他丁可作為ICU患者發生以上幾種細菌感染的首選藥物。
值得注意的是,從本組資料分離出12株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占分離細菌的6.6%。由於該菌對多種抗生素具有天然耐藥的特性,而這種細菌又是醫院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尤其易發生在基礎疾病嚴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9],這給抗菌治療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有資料表明在非發酵G-菌感染排序中,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已上升至第3位[10]。本組數據顯示該菌位於G-菌的第5位,藥敏結果顯示頭孢他定、環丙沙星、頭孢呱酮/舒巴坦是對該菌較為敏感的抗生素,但敏感率僅58%,而對其它多數抗生素(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等)耐藥非常嚴重。研究證實,第二、三代頭孢菌素及碳青黴烯類抗菌素的濫用能增加嗜麥芽窄食單胞菌感染危險[11],故合理使用廣譜抗生素對防治其感染具有重要意義。一旦出現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的感染,應選擇敏感性較高的藥物或聯合用藥,方能更好地提高治愈率。
研究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是ICU感染最主要的G+球菌,分離的13株金葡菌對萬古黴素敏感,但對苯唑西林耐藥率高達76%,表明ICU感染的金葡菌耐藥非常嚴重,目前萬古黴素仍是治療金葡菌最敏感藥物。
由此可見,ICU患者醫院內細菌感染耐藥情況較為嚴重,這和ICU患者在轉入ICU前大量廣泛應用廣譜抗生素造成了耐藥菌株的積累有關。因此,規範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有效控製感染,減少耐藥細菌的產生尤為關鍵。另外,在各種侵入性檢查及治療中,應嚴格無菌操作以防止醫源性及交叉感染,盡量縮短機械通氣和氣管插管時間等,對防止ICU患者醫院內感染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陳文傑,沈鋒,王迪芬,劉媛怡,劉穎,程玉梅,汪穎,李亮《貴陽醫學院學報》
【參考文獻】
[1]李平,白雪麗,宋曉斐,等.重症監護中心患者感染病原菌及耐藥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2006(2):212-215.
[2]衛生部醫政司醫院內感染監控協調小組.醫院內感染的診斷標準[J].中華醫院管理雜誌,1991(2):122.
[3]Weber DJ,Raasch R, Rutala WA.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ICU[J]. Chest,1999(3):34s-4ls.
[4]許航.危重病患者分離細菌來源及分布[J].中國急救醫學,2001(8):461-462.
[5]Oemer RJ. Contribution of endotracheal tub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J Hosp Inefct,1997(2):83-89.
[6]王輝,陳民鈞.1994-2001年中國重症監護病房非發酵糖菌的耐藥變遷[J].中華醫學雜誌,2003(83):385-390.
[7]崔穎鵬,陳維安,陳冬梅,等.常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菌群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實用醫學雜誌,2002(10):1114-1116.
[8]曹彬,王輝,朱元玨,等.多藥耐藥銅綠假單胞菌院內感染危險因素[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04(1):31-35.
[9]單紅衛,林軍,林兆奮,等.ICU內嗜麥芽窄食單胞菌肺部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03(6):422-423.
[10]上海市細菌耐藥性監測協作組.上海地區細菌耐藥性監測[J].中國抗感染化療雜誌,2002(2):1.
[11]Sanyal SC,Mokaddas EM. The increase in carbapenem use and emergence of 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 as an important nosocomial pathogen[J]. J Chemother,1999(11):28.
上一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常見致病菌及其耐藥性分析
下一篇:噬菌蛭弧菌的分離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