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細菌的營養
1.營養類型:根據細菌對營養物質需要的不同,將細菌分為兩大營養類型。
(1)自營菌:能以簡單的無機碳化物、氮化物作為碳源、氮源,合成菌體所需的大分子,其能量來自無機化合物的氧化(化學能),也可通過光合作用而獲得(光能),如固氮菌。
(2)異營菌:不能以無機碳化合物作為唯一的碳源,必須利用有機物如糖類、蛋白質、蛋白腖和氨基酸作為碳源和氮源,僅有少數異營菌能利用無機氮化物,以合成菌體所需的大分子,其所需的能量大多從有機物質氧化而獲得。異營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兩類。腐生菌以無生命的有機物質作為營養物質;寄生菌寄生於活的動植物,從宿主體內的有機物質中獲得營養。所有致病菌都是異營菌。
2.營養物質:營養物質包括水、碳源、氮源,無機鹽類和生長因子等五類。
3.營養機製:細菌的細胞壁和細胞膜都具有半透性,隻能使水分和小分子溶質透過,而大分子蛋白質、多糖、脂類需經細菌的胞外酶水解成小分子物質後,菌體才能吸收(轉運)。轉運的方式有三類:①離子轉運;②透性酶轉運;③磷酸轉運係統。
(1)被動擴散:細菌依靠群體表麵細胞壁和細胞膜的半透性來調節各種營養物質的攝取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2)主動吸收:細菌將許多營養物質以高於細胞外濃度積累在細胞內的過程稱為主動吸收。
(3)基團轉位:基團轉位亦是一種需要消耗能量的運輸營養的方式。它是靠胞外酶將糖類等物質與一種耐熱蛋白(HPr)與磷酸結合,使糖類等磷酸化而運送到菌體內,再與HPr解離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二)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
在合適條件下,細菌從外界攝取營養,進行分解代謝,獲得原料和能量,同時進行合成代謝,合成菌體所需的成分。故細菌代謝的結果,使細菌得以生長繁殖。其生長繁殖必須的基本條件有4個方麵。
1.營養物質:細菌所需的營養物應按一定的方式配比提供。充足的營養是細菌進行新陳代謝的物質基礎,包括水分、無機鹽類、蛋白腖和糖等。對營養要求較高的細菌還需某些生長因子。
2.合適的pH:環境的pH對細菌的增殖有很大影響,因營養的吸收、分解及能量的產生,都需要酶參與反應,而酶活性必須在一定pH和溫度下才能發揮作用。大多數細菌合適的pH為7.2~7.6.少數細菌對pH的需要明顯不同,如霍亂弧菌pH8.4~9.2,結核分枝杆菌pH6.5~6.8,乳酸杆菌pH5.5.
3.適宜的溫度:細菌的生長溫度分為最適溫度與容許溫度兩種,細菌按最適溫度的範圍分為嗜冷菌、嗜溫菌與嗜熱菌,其最適溫度依次為0℃~20℃、30℃~37℃和50℃~60℃.病原菌(人類的致病菌屬於此類)屬於嗜溫菌。最適溫度為37℃.不同細菌生長的容許溫度範圍也不一樣。
4.必要的氣體:細菌所需要的氣體主要是氧氣,有的細菌還需要C02.根據對氧的需要程度,可將細菌分為:
(1)需氧菌:必須在有氧(空氣)的情況下才能生長。
(2)微需氧菌:在5%左右的低氧壓環境中才能生長。
(3)厭氧菌:必須在無氧的環境中才能生長。
(4)兼性厭氧菌:在有氧和無氧環境中均能生長。
(三)細菌生長繁殖的方式與速度
1.細菌個體的生長繁殖:細菌一般是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無性繁殖,個別細菌如結核分枝杆菌可以通過分枝方式繁殖。大多數細菌繁殖的速度為每20~30min分裂一次,稱為一代,而結核分枝杆菌則需要18~20h才能分裂一次,故結核患者的標本培養需時較長。
2.細菌群體的生長繁殖:將許多細菌(細菌群體)接種在液體培養基中或瓊脂平板上進行培養,細菌群體就會一代一代地生長繁殖。對細菌群體數量及生長規律的了解,對工農業、醫學衛生都有現實的意義。
(1)細菌數的測定:了解細菌生長繁殖後數量的方法,常用的有兩種:①比濁法,將細菌生長的懸液,置入一特製的玻管內,在一定條件下與麥氏標準管比濁(0.5號標準管內含細菌濃度為1.5億/ml),可求得待測細菌懸液中的細菌數;②測定活菌數,即將待測細菌懸液,進行適當稀釋,傾注入瓊脂平板中,經37℃18h培養後計算菌落數,最後推算出細菌數(所含細菌數/ml)。
(2)細菌的生長曲線:將一定量的細菌接種於適宜韻液體培養基中進行培養,間隔不同時間取樣檢查細菌數,觀察其生長規律。以生長時間為橫坐標,培養物中菌數的對數為縱坐標,可得出一條曲線,稱為細菌的生長曲線。生長曲線分為4個時期:
1)遲緩期:是細菌進入新環境後的適應階段。
2)對數期:此期細菌以幾何級數增長(20→21→22→23→24→……),在生長曲線圖上,活菌數的對數呈直線上升,增長極快。此期細菌的形態、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較典型,對外界環境因素的作用較為敏感。
3)穩定期:由於培養基中營養物質消耗,毒性產物積聚,pH下降使細菌繁殖速度漸趨下降,細菌死亡數則逐漸上升,細菌繁殖數與死亡數大致平衡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4)衰亡期:細菌繁殖逐漸減慢,死亡逐漸增多,死菌數超過活菌數。
上一篇:6種常用抗菌中藥對3株常見病原性細菌的抑菌作用檢測
下一篇:氣單胞菌屬與鄰單胞菌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