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真菌感染以淺部對人體局部感染為主,隨著大量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的使用,以及器官移植等的廣泛開展,由深部條件致病真菌引起的感染日益增加,位居醫院感染第二位[1]。由於抗真菌藥物的種類不斷增多和大量不合理使用,產生的耐藥現象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困難。本科對255株真菌標本進行分離鑒定及藥敏實驗,以期指導臨床合理用藥。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收集並鑒定為酵母樣真菌的標本255株,主要取自患者的痰液、血液、尿液、糞便、腹水、胸水等,其中痰液154例(71.1%)、血液7株(3.2%)、尿液24株(11.1%)、糞便22株(10.1%)、腹水4株(1.8%)、胸水6株(2.8%)。
1.2 方法 菌株標本接種於沙保羅培養基進行分離,置於30℃孵育箱24h,如生長不足,可延至48 h,之後用常規方法進行真菌鑒定;用黑馬Bact-IST微生物分析係統中的Sensititre Yeast two微量稀釋顯色真菌藥敏試劑板(購自珠海黑馬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針對5-氟胞嘧啶(5-FC)、兩性黴素B(AMB)、製黴菌素(NYS)、酮康唑(KET)等抗真菌藥物進行藥敏試驗,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
2 結果
2.1 菌株分布 白色念珠菌128株(59.0%),熱帶念珠菌46株(21.2%),光滑念珠菌23株(10.6%),近平滑念珠菌14株(6.5%),葡萄牙念珠菌2株(1%),克柔念珠菌2株(1%),土生念珠菌1株(0.5%),季也蒙念珠菌1株(0.5%)。
2.2 藥敏試驗 見表1。檢出率最高的白色念珠菌,對5-FC、NYS、KET 三種抗真菌藥物的耐藥率分別為4.7%、21.9%、54.7%,對AMB和FLU耐藥率均為0。
表1 217株真菌的藥敏試驗結果(略)
3 討論
深部真菌感染早期無明顯症狀,常被原發病所掩蓋,從而延誤治療,尤其是對於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的患者及接受器官移植或抗腫瘤放化療的患者。念珠菌感染在住院患者的真菌感染中最為常見[2],特別是白色念珠菌感染[3],這可能是該致病菌對宿主細胞的強粘附性所致[4]。本研究結果顯示,217株真菌標本中檢出白色念珠菌最多,其次是熱帶念珠菌,與Radentz[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所以作者認為,臨床上引起人類感染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和熱帶念珠菌為主。
對於白色念珠菌、熱帶念珠菌等8種真菌的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兩性黴素B對其抗菌活性相對較高,理論上可以作為治療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選藥物,但是考慮到有較大的副作用,所以臨床使用受到限製。本研究還發現,白色念珠菌、熱帶念珠菌等常見深部真菌對5-氟胞嘧啶的耐藥性也較低,又考慮到其副作用小,所以臨床常與兩性黴素B 聯合使用。有報道[6],克柔念珠菌對氟康唑幾乎天然耐藥。本研究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克柔念珠菌對氟康唑耐藥率達100%,與文獻一致,但是白色念珠菌對氟康唑的耐藥率為0,又由於其抗菌譜廣、療效高、副作用小,故作者認為,由於白色念珠菌在真菌分布中最多(本組占59.0%),氟康唑可以作為臨床治療真菌感染的理想藥物。
綜上所述,深部真菌感染現已成為院內感染主要因素,對患者造成較大危害;隨著真菌分離的增多及抗真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耐藥菌日趨增加。所以臨床應加強對真菌的常規耐藥檢測,以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藥物,從而使感染得到及時控製和有效治療。
作者:潘永傑 作者單位:315700 浙江省象山縣中醫院檢驗科
【參考文獻】
1 Bonduel M, Santos P, Turienzo CF,et al.Atypical skin lesions caused by Curvularia sp. and Pseudallescheria boydii in two patients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1,27(12):1311~1313.
2 吳紹熙編.現代醫學真菌檢驗手冊.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71.
3 李影林編.臨床微生物學及檢驗.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619.
4 胡文強,何衛東,鄒飛,等.白色念珠菌感染現狀與實驗診斷進展.江西醫學檢驗,2001,19(2):104~105.
5 Radentz WH.Opportunistic fungal infections in immunocompromised hosts.J Am Acad Dermatol,1989,20(6):989~1003.
6 謝國豔,蔡誌昌,周建華,等.臨床感染深部真菌的分離鑒定和藥敏結果分析.檢驗醫學,2004,19(2):122~124.
上一篇:433株念珠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下一篇:臨床常用抗真菌藥物作用機製及其耐藥性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