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
1.1 學習毛黴的分離和純化方法。
1.2 掌握豆腐乳發酵的工藝過程。
1.3 觀察豆腐乳發酵過程中的變化。
2 原理
豆腐乳是我國獨特的傳統發酵食品,是用豆腐發酵製成。民間老法生產豆腐乳均為自然發酵,現代釀造廠多采用蛋白酶活性高的魯氏毛黴或根黴發酵。豆腐坯上接種毛黴,經過培養繁殖,分泌蛋白酶、澱粉酶、穀氨酰胺酶等複雜酶係,在長時間後發酵中與淹坯調料中的酶係、酵母、細菌等協同作用,使腐乳坯蛋白質緩慢水解,生成多種氨基酸,加之由微生物代謝產生的各種有機酸,與醇類作用生成酯,形成細膩、鮮香等豆腐乳特色。
3 材料
3.1菌種
毛黴斜麵菌種。
3.2 培養基(料)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無.菌水、豆腐坯、紅曲米、麵曲、甜酒釀、白酒、黃酒、食鹽
3.3儀器和器具
培養皿、500mL三角瓶、接種針、小籠格、噴槍、小刀、帶蓋廣口玻瓶、顯微鏡、恒溫培養箱。
4 流程
4.1毛黴的分離
配製培養基→毛黴分離→觀察菌落→顯微鏡檢。
4.2豆腐乳的製備
懸液製備→接種孢子→培養與晾花→裝瓶與壓坯→裝壇發酵→感官鑒定
5 方法
5.1毛黴的分離
5.1.1配製培養基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經配製、滅菌後倒平板備用。
5.1.2 毛黴的分離
從長滿毛黴菌絲的豆腐坯上取小塊於5mL無菌水中,振搖,製成孢子懸液,用接種環取該孢子懸液在PDA平板表麵作劃線分離,於20℃培養1~2d,以獲取單菌落。
5.1.3 初步鑒定
5.1.3.1菌落觀察
呈白色棉絮狀,菌絲發達。
5.1.3.2顯微鏡檢
於載玻片上加1滴石碳酸液,用解剖針從菌落邊緣挑取少量菌絲於載玻片上,輕輕將菌絲體分開,加蓋玻片,於顯微鏡下觀察孢子囊、梗的著生情況。若無假根和匍匐菌絲、或菌絲不發達,孢囊梗直接由菌絲長出,單生或分枝,則可初步確定為毛黴。
5.2 豆腐乳的製備
5.2.1 懸液製備
5.2.1.1毛黴菌種的擴繁
將毛黴菌種接入斜麵培養基,於25℃培養2d;將斜麵菌種轉接到種子培養基中,於同樣溫度下培養至菌絲和孢子生長旺盛,備用。
52.1.2孢子懸液製備
於上述三角瓶中加入無菌水200mL,用玻璃棒攪碎菌絲,用無菌雙層紗布過濾,濾渣倒還三角瓶,再加200mL無菌水洗滌1次,合並濾於第一次濾液中,裝入噴槍貯液瓶中供接種使用。
5.2.2 接種孢子
用刀將豆腐坯劃成4.1cm×4.1cm×1.6cm的塊,將籠格經蒸汽消毒、冷卻,用孢子懸液噴灑籠格內壁,然後把劃塊的豆腐坯均一豎放在籠格內,塊與塊之間間隔2cm。再用噴槍向豆腐塊上噴灑孢子懸液,使每塊豆腐周身沾上孢子懸液。
5.2.3 培養與晾花
將放有接種豆腐坯的籠格放入培養箱中,於20℃左右下培養,培養20h後,每隔6h上下層調換一次,以更換新鮮空氣,並觀察毛黴生長情況。44~48h後,菌絲頂端已長出孢子囊,腐乳坯上毛黴呈棉花絮狀,菌絲下垂,白色菌絲已包圍住豆腐坯,此時將籠格取出,使熱量和水分散失,坯迅速冷卻,其目的是增加酶的作用,並使黴味散發,此操作在工藝上稱為晾花。
5.2.4 裝瓶與壓坯
將冷至20℃以下的坯塊上互相依連的菌絲分開,用手指輕輕在每塊表麵揩塗一遍,使豆腐坯上形成一層皮衣,裝入玻璃瓶內,邊揩塗邊沿瓶壁呈同心圓方式一層一層向內側放,擺滿一層稍用手壓平,撒一層食鹽,每100塊豆腐坯用鹽約400g,使平均含鹽量約為16%,如此一層層鋪滿瓶。下層食鹽用量少,向上食鹽逐層增多,醃製中鹽分滲入毛坯,水分析出,為使上下層含鹽均勻,醃坯3~4d時需加鹽水淹沒坯麵,稱之為壓坯。醃坯周期冬季13d,夏季8d。
5.2.5 裝壇發酵
5.2.5.1紅方
按每100塊坯用紅曲米32g、麵曲28g、甜酒釀1kg的比例配製染坯紅曲鹵和裝瓶紅曲鹵。先用200g甜酒釀浸泡紅米和麵曲2d,研磨細,再加200g甜酒釀調勻即為染坯紅曲鹵。將醃坯瀝幹,待坯塊稍有收縮後,放在染坯紅曲鹵內,六麵染紅,裝入經預先消毒的玻瓶中。再將剩餘的紅曲鹵用剩餘的600g甜酒釀兌稀,灌入瓶內,淹沒腐乳,並加適量麵鹽和50度白酒,加蓋密封,在常溫下貯藏6個月成熟。
5.2.5.2白方
將醃坯瀝幹,待坯塊稍有收縮後,將按甜酒釀0.5kg、黃酒1kg、白酒0.75kg、鹽0.25kg的配方配製的湯料注入瓶中,淹沒腐乳,加蓋密封,在常溫下貯藏2~4個月成熟。
5.2.6 質量鑒定
將成熟的腐乳開瓶,進行感官質量鑒定、評價。
6結果
從腐乳的表麵及斷麵色澤、組織形態(塊形、質地)、滋味及氣味、有無雜質等方麵綜合評價腐乳質量。
7 思考
1腐乳生產主要采用何種微生物?
2 腐乳生產發酵原理是什麽?
3試分析醃坯時所用食鹽含量對腐乳質量有何影響?
上一篇:半知菌類(Imperfect fungi)
下一篇:實驗——醬油種曲孢子數及發芽率的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