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藏食品,可以對食品進行加熱,使有害的酶失活並殺死引起腐敗的微生物。殺死微生物必須的溫度和加熱時間,按微生物種類、加熱時各種環境條件等的不同有明顯的不同,所以實際加熱時,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才能決定最適的加熱條件。
一. 各種微生物的耐熱性
引起食品腐敗的微生物有細菌、酵母和黴菌(絲狀菌)。水分多的食品,細菌引起的腐敗占絕大部分。
酵母的大部分營養細胞在50
絲狀菌也產生孢子,但大多數菌絲和孢子在
細菌比酵母和絲狀菌具有更強的耐熱性,它們在
由於食品的急劇腐敗變質多由不形成孢子的細菌引起,而病原菌和中毒菌(肉毒梭菌除外)的大部分也不形成孢子,所以,對未受產芽孢細菌汙染的食品及貯藏期短的食品,或在高溫下加熱會引起風味變壞、品質顯著下降的食品,不必采取強烈條件,而是經常采用
食品中的大多數酶,在70
二. 環境條件對耐熱性的影響
1.加熱溫度
由於細菌芽孢具有非常強的耐熱性,所以隻有在
2. 活菌濃度
在某一特定溫度下加熱滅菌時,活菌濃度越高則達到一定的殺菌效果所需的時間越長。因而,在食品廠裏應把原料容器、機械等仔細清洗,加工上注意衛生,以減少細菌的侵入。
3. 細菌的履曆
形成芽孢的環境條件—溫度、培養菌、水分、PH等也影響細菌的耐熱性。以好氣性細菌芽孢為例,在天然條件下形成的芽孢比在實驗室人工培養下形成的芽孢的耐熱性強,在熱處理過的培養基內形成的芽孢的耐熱性比在生的培養基內形成的芽孢的耐熱性強。
4. 加熱環境的影響
加熱過程中環境的水分含量越低,細胞的耐熱性就越強。如:用高壓殺菌釜在濕熱法下
加熱時環境的PH在中性或近中性時,細胞的耐熱性最強,當環境PH向酸性或堿性變化,則細胞的耐熱性降低。如桔子類的強酸性罐頭,輕微殺菌即可,而卷心菜等中性罐頭則要高溫長時間。
此外,存在於環境溶液中的各種物質也影響細菌的耐熱性,如蛋白質和澱粉對細菌芽孢有阻止加熱致死的效果;此外,食鹽、糖、磷酸鹽等也有這種保護作用。在細菌芽孢的耐熱性試驗中,常測定細菌在中性磷酸鹽緩衝液及在食品中的耐熱性,這二者之比稱為食物磷酸鹽比,此比值大於1時,則此食物對細菌的加熱死亡有保護作用。
另外,具有殺菌作用和抑菌作用的物質與加熱並用,可提高殺菌效果。
三、熱傳導
在食品加熱時,熱必須從四麵八方傳導至中心部位才能殺菌。另外,被加熱物有固體、各種粘度的液體或二者混合的各種各樣性狀的物質,它們對熱的傳遞有著不同的影響,滅菌時應注意到這一點。如:若罐頭不是靜置放在殺菌釜中,而是讓其回轉,邊搖晃邊殺菌,使內容物可很好混合,熱傳遞顯著提高,從而達到均一的殺菌效果。
四、超高溫殺菌
一般食品在高溫(120
馬奇法是美國普遍應用的方法,適用於泵輸送的液體、半流動體的食品殺菌,它是在加壓狀態下加熱殺菌,急速冷卻,在過熱蒸氣或無菌惰性氣體中連續裝罐,密封。
對於全是液體而易腐敗的牛乳,采用預先在2-6min內將牛乳預熱到80
上一篇:實驗室微生物氣溶膠的種類
下一篇:臨床實驗室生物危害性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