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藏肉分類
冷藏肉包括冷卻肉、冷凍肉、解凍肉三類。
一)冷卻肉 是指在-4 ℃下貯藏肉溫不超過3 ℃的肉類,冷卻肉質地柔軟,氣味芳香,肉表麵常形成一層幹膜,可阻止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但由於溫度較高,不宜久存。
二)冷凍肉又稱凍肉, 係指屠宰後經過預冷,並進一步在-20℃±2℃的低溫下急凍,使深層肉溫達到-6℃以下的肉類,呈硬固凍結狀,切開肉的斷麵可見細致均勻的冰晶體。
三)解凍肉又稱冷凍融化肉, 凍肉在受到外界較高溫度的作用下緩慢解凍,並使深層溫度高至O℃ 左右,通常情況下,經過緩慢解凍,溶解的組織液大都可被細胞重新吸收,尚可基本恢複到新鮮肉的原狀和風味,但當外界溫度過高時,因解凍速度過快,溶解的組織液難以完全被細胞吸收,營養損失較大。
二、冷藏肉中微生物的來源及類群
冷藏肉的微生物來源,以外源性汙染為主,如屠宰、加工、貯藏及銷售過程中的汙染。低溫能抑製或減弱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嗜冷性細菌,尤其是黴菌常可引起冷藏肉的汙染與變質。能耐低溫的微生物相當多,如沙門氏菌在-163 ℃可存活144d,豬瘟病毒於凍肉中存活366d,炭疽杆菌在低溫下也可存活,黴菌孢子在-8℃也能發芽。冷藏肉類中常見的嗜冷細菌有假單胞杆菌、莫拉氏菌、不動杆菌、乳杆菌及腸杆菌科的某些菌屬,尤其以假單胞菌最為常見。常見的真菌有球擬黴母、隱球酵母、紅酵母、假絲酵母,毛黴、根黴、枝黴、枝孢黴、青黴等。
三、冷藏肉中的微生物變化引起的現象
在冷藏溫度,高濕度有利於假單胞菌、產堿類菌的生長,較低的濕度適合微球菌和酵母的生長,如果濕度更低,黴菌則生長於肉的表麵。
一)肉表麵產生灰褐色改變,或形成粘液樣物質
在冷藏條件下,嗜溫菌受到抑製,嗜冷菌,如假單胞菌、明串珠菌、微球菌、等繼續增殖,使肉表麵產生灰褐色改變,尤其在溫度尚未降至較低的情況下,降溫較慢,通風不良,可能在肉表麵形成粘液樣物質,手觸有滑感,甚至起粘絲,同時發出一種陳腐味,甚至惡臭。
二)有些細菌產生色素,改變肉的顏色
如肉中的“紅點”可由粘質沙雷氏菌產生的紅色色素引起的,類藍假單胞菌能使肉表麵呈藍色;微球菌或黃杆菌屬的菌種能使肉變黃;藍黑色杆菌能在牛肉表麵形成淡綠藍色至淡褐黑色的斑點。
三)有氧條件下,酵母也能於肉表麵生長繁殖,引起肉類發粘、脂肪水解、產生異味和使肉類變色(白色、褐色等)。
四、冷藏肉中微生物的檢驗
一)樣品的采集
禽肉采樣應按五點拭子法從光禽體表采集,家畜凍藏胴體肉一般以無菌方法分別從頸、肩胛、腹及臀股部的不同深度上多點采樣,每一點取一方形肉塊約50~100g(若同時作理化檢驗時應取200g),各置於滅菌容器內立即送檢。若不能在3h內進行檢驗時,必須將樣品低溫保存並盡快檢驗。
二)樣品的處理
凍肉,應在無菌條件下將樣品迅速解凍。由各檢驗肉塊的表麵和深層分別製得觸片,進行細菌鏡檢;然後再對各樣品進行表麵消毒處理,以無菌手續從各樣品中間部取出25g,剪碎、勻漿,井製備稀釋液。
三)微生物檢驗
1、細菌鏡檢 與鮮肉的檢驗相同。
2、其它微生物檢驗 可根據實驗目的而分別進行細菌總數測定、黴菌總數測定、大腸菌群MPN檢驗及有關致病菌的檢驗等。
上一篇:鮮肉的微生物檢驗
下一篇:疫苗生產用相關培養基介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