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微生物技術資料
文章檢索

醫學真菌檢驗(下)



錄入時間:2011-5-10 9:47:05 來源:中國真菌學雜誌

四、真菌學檢驗的基本技術
(一)   直接鏡檢
是最簡單也是最有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常用的方法有:①氫氧化鉀/複方氫氧化鉀法:標本置於載玻片上,加一滴浮載液,蓋上蓋玻片,放置片刻或微加熱,即在火焰上快速通過2~3次,不應使其沸騰,以免結晶,然後輕壓蓋玻片,驅逐氣泡並將標本壓薄,用棉拭或吸水紙吸去周圍溢液,置於顯微鏡下檢查。檢查時應遮去強光,先在低倍鏡下檢查有無菌絲和孢子,然後用高倍鏡觀察孢子和菌絲的形態、特征、位置、大小和排列等。浮載液:A.10%~20%的KOH。配方:氫氧化鉀10~20g,蒸餾水加至100ml,待氫氧化鉀完全溶解後揺勻存放在塑料瓶內,適用於皮屑、甲屑、毛發、痂皮、痰、糞便、組織、耵聹等的檢查。B.複方氫氧化鉀溶液配方:氫氧化鉀(AR)10g,二甲基亞碸(AR)40ml,甘油50ml, 蒸餾水加至100ml,配製方法:將氫氧化鉀先加入30ml蒸餾水中溶解後,再依次加入DMSO、甘油揺勻後,用蒸餾水加到100ml,裝入塑料瓶內。此配方的優點是:配方中加DMSO,能促進角質的溶解,有甘油塗片不易幹,不易製成氫氧化鉀結晶,氫氧化鉀的濃度相對低,腐蝕性亦低,為進行大麵積普查或大批量采集標本作鏡檢帶來了方便。②膠紙粘貼法:用1cm×1.5cm的透明雙麵膠帶貼於取材部位數分鍾後自取材部位揭下,撕去複帶在上麵的底板紙貼在載玻片上,使原貼在取材部位的一麵暴露在上麵,再進行革蘭染色或過碘酸錫夫染色,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雙向膠帶粘貼在載玻片上時不可貼反,而且要充分展平,否則影響觀察。③塗片染色檢查法:在載玻片上滴1滴生理鹽水,將所采集的標本均勻塗在載玻片上,自然幹燥後,火焰固定或甲醇固定。再選擇適當的染色方法,染色後,以高倍鏡或油鏡觀察。
常見鏡檢染色方法有:①革蘭染色。所有真菌、放線菌均為革蘭染色陽性,被染成藍黑色。適用於酵母菌、孢子絲菌、組織孢漿菌及諾卡菌、放線菌的感染。②乳酸酚棉藍染色:用於各種真菌培養物的鏡檢。③印度墨汁:用於檢測腦脊液(CSF)中的新生隱球菌。④抗酸染色:用於抗酸菌及諾卡菌的診斷。⑤瑞氏染色:用於組織胞漿菌和馬內菲青黴的檢測。⑥過碘酸錫夫染色(PAS):用於體液滲出液和組織勻漿等。真菌胞壁中的多糖染色後呈紅色,細菌和中性細胞偶可呈假陽性,但與真菌結構不同,不難區別。⑦嗜銀染色(GMS):真菌可染成黑色,主要用於測定組織內真菌。
(二)   真菌培養
從臨床標本中對致病真菌進行培養,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對病原體檢出的陽性率,以彌補直接鏡檢的不足,同時確定致病菌的種類。真菌培養檢查除需要一般細菌檢驗用到的器具外,還應準備真菌專用的接種針、接種環、或接種鉤(用鉑絲或鎳絲製成)、微型小鏟、刀片、針頭等,常規分離鑒定使用的培養基為沙氏葡萄糖瓊脂(SDA)斜麵培養基,加0.05%氯黴素,還有多種性質的培養基(見第二部分)以滿足各種不同的需要,可酌情選用接種的方法,根據不同的臨床標本,大體可分為點植法和劃線法兩種。①點植法:適用於皮屑、甲屑、毛發、痂皮、組織等有形固體標本,將標本直接與培養基表麵點狀接觸。②劃線法:適用於痰、分泌物、膿液、組織液、組織塊的研磨液等液體標本,用接種針(環)劃線接種在培養基表麵。
培養方法有多種,接臨床標本接種時間分為直接培養法和間接培養法;按培養方法分為試管法、平皿法(大培養)和玻片法(小培養)。①直接培養:采集標本後直接接種於培養基上。②間接培養:采集標本後,暫保存,以後集中接種。③試管培養: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培養方法之一,培養基置於試管中,主要用於臨床標本分離的初代培養和菌種保存。④大培養:將培養物接種在培養皿或特別的培養瓶內,主要用於純菌種的培養和研究。⑤小培養:主要用於菌種鑒定,大致分為三種:玻片法,方塊法和鋼圈法。A.玻片法:在消毒的載玻片上,均勻地澆上熔化的培養基,不宜太厚。凝固後接種待鑒定菌株,置於平皿中,保濕。待有生長後,蓋上消毒的蓋玻片,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常用米粉吐溫瓊脂培養基觀察白念珠菌的頂端厚壁孢子和假菌絲。B.方塊法:適用於黴菌菌落的培養。取無菌平皿倒入約15ml熔化的培養基,待凝固後用無菌小鏟或接種刀劃成1cm2大小的小塊。取一小塊移在無菌載玻片上,然後在小塊上方四邊的中點接種待鑒定菌株,蓋上消毒的蓋玻片,放入無菌平皿中的V形玻棒上,底部鋪上無菌濾紙,並加入少量無菌蒸餾水,孵育,待菌落生長後直接將載玻片置顯微鏡下觀察。C.鋼圈法:先將固體石蠟加熱熔化,取直徑約2cm,厚度約0.5cm有孔口的不鏽鋼小鋼圈,火焰消毒後趁熱浸入石蠟油,旋即取出冷卻,石蠟油即附著於小鋼圈中。再取一無菌載玻片,火焰上稍加熱,將小鋼圈平置其上,孔口向上。小鋼圈上石蠟油遇載玻片的熱即熔化後凝固,鋼圈就會固定在載玻片上。用無菌注射器經孔口注入熔化的培養基,培養基量約占小鋼圈容量的1/2,注意避免氣泡。待培養基凝固後取一消毒蓋玻片,火焰上加熱後,趁熱蓋在小鋼圈表麵,也即固定其上。最後用接種針伸入孔口進行接種。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形成一種封閉式培養,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菌落時可避免孢子吸入人體,而且不易被汙染,蓋玻片也可取下染色後封固製片保存。
(三)   培養檢查
標本接種後,每周至少檢查2次,觀察以下指標:①菌落外觀:A.生長速度:緩慢生長菌:7~14d,快速生長菌:2~7d。一般淺部真菌超過2周深部真菌超過4周仍無生長,可報告陰性。B.外觀:a.扁平。b.疣狀。c.折疊規則或不規則。d.纏結或墊狀。e.其他。C.大小:菌落大小用cm來表示,菌落大小與生長速度和培養時間有關。D.質地:a.平滑狀。b.粉狀。c.粒狀。d.棉花狀。e.粗毛狀。f.皮革狀。g.粘液狀。h.膜狀。E.顔色:不同的菌種表現出不同的顔色,呈鮮豔或暗淡。致病性真菌的顔色多較淡,呈白色或淡黃色,而且其培養基也可變色,如馬爾尼菲青黴等,有些真菌菌落不但正麵有顔色,其背麵也有深淺不同的顔色。菌落的顔色與培養基的種類、培養溫度、培養時間、移種代數等因素有關。所以,菌落的顔色雖在菌種鑒定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除少數菌種外,一般不作為鑒定的重要依據。F.菌落的邊緣:有些菌落的邊緣整齊,有些不整齊。G.菌落的高度和下沉現象:有些菌落下沉現象明顯,如黃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更有甚者菌落有時為之裂開。H.滲出物:一些真菌如青黴、曲黴的菌落表麵會出現液滴。I.變異:有些真菌的菌落日久或多次傳代培養而發生變異,菌落顔色減退或消失,表麵氣生菌絲增多,如絮狀表皮癬菌在2~3周後便發生變異。②顯微鏡檢查:小培養可置普通顯微鏡下直接觀察,而試管和平皿培養的菌落則需挑起後做塗片檢查。
 
五、組織病理學檢查
真菌病的組織病理檢查與直接鏡檢培養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尤其對深部真菌病的診斷意義更大,如用特殊染色可提高陽性率。
真菌的組織病理反應與其他一些疾病的組織病理反應極其相似,往往隻有在仔細研究了病理切片並發現了真菌之後才考慮到真菌病的診斷。而在這種情況下,標本已被固定,培養有時已不可能進行,組織病理切片就成了真菌感染的主要依據。所以臨床上在送病理標本的同時,要盡可能考慮到真菌感染的可能,以便同時采集標本送真菌實驗室進行真菌學檢查。
真菌在組織內一般表現為:①孢子:酵母和雙相型真菌在組織內表現為孢子。②菌絲:許多真菌在組織中隻表現為菌絲。組織中發現無色分隔、分支的菌絲多為念珠菌和曲黴。粗大、不分隔少分支的菌絲為接合菌,多為毛黴、根黴、犁頭黴等。粗大、少分支有隔的菌絲為蛙糞黴菌。棕色菌絲為暗色絲孢黴病,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③菌絲和孢子,主要見於念珠菌感染。④顆粒:為組織內由菌絲形成的團塊。⑤球囊或內孢囊:球囊內含有內孢子,為球孢子菌或鼻孢子菌在組織內的特征性結構。
組織病理片中根據形態和染色能基本確定種名的真菌為:莢膜組織胞漿菌、杜波伊斯組織胞漿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鏈狀芽生菌、粗球孢子菌、新生隱球菌和鼻孢子菌等。根據組織病理中真菌的形態能確定屬而不能確定種的病為:放線菌病、奴卡菌病、無綠藻病、念珠菌病、曲黴病和不育大孢子菌病等。多個屬的真菌感染可引起相同的臨床表現,在組織病理中真菌的形態無法區別的病有皮膚著生芽生菌病、暗色絲孢黴病、接合菌病、皮膚癬菌病和足菌腫等。足菌腫的顆粒若染色適當,很易確定為放線菌性或真菌性的,也能區別出細菌性顆粒。真菌性顆粒中的菌絲又分為無色或暗色兩大類。各種病原菌基本上形成各自顔色、大小、形成和結構的顆粒,可以初步區別,但最後確定必須依靠真菌培養。
 
六、血清學方法
隨著診斷技術的進展,以免疫學方法檢測真菌病已成為可能,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白念珠菌、曲黴菌和隱球菌等,傳統的檢測方法主要為血培養和組織活檢,但血培養曆時太長,且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常不易培養成功,陽性率較低。而深部真菌感染的臨床征象錯綜複雜,又使得組織活檢缺乏典型改變,影響正確診斷,這些都使得這些方法所起的作用極為有限,真菌的抗原、抗體及代謝產物的血清學檢查用於深部真菌感染的實驗室檢測,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常用的免疫診斷方法有:①特異性抗原的檢測:A.乳膠凝集試驗(LA)。B.酶聯免疫試驗(EIA)。C.熒光免疫測定法(FA)。②特異性抗體檢測:由於受檢者都為免疫低下患者,因其致陽性率低,故現已少用。
 
七、分子生物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已有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分子探針、限製性酶切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RFLP)、DNA指紋圖譜、隨機擴增DNA多態性(RAPD)等方法。用於深部真菌病的診斷和分型研究,形成了以PCR技術為基礎的一係列分子診斷方法。從這些新技術對多種致病真菌鑒定的應用過程中發現,此類方法具有操作簡便、省時省力、特異性、敏感性高的優點。特別是從分子水平對真菌從遺傳進化角度闡明菌種間內在的分類學關係,真正達到人們追求已久的自然分類的目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PCR及相關技術在臨床的應用及更廣泛深入的研究,將會對真菌感染的診斷和鑒定產生根本的影響。
 

 

上一篇:醫學真菌檢驗(上)

下一篇:真菌檢驗技術的進步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