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又稱豬皰疹病毒Ⅰ型,屬於皰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皰疹病毒甲亞科(Alphaherpesvirinae)。它是引起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以發熱、奇癢及腦脊髓炎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皰疹病毒。由於本病的臨床症狀同狂犬病有類似之處,曾被誤認為狂犬病,後來才起用了“偽狂犬病”這一病名。本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
一、生物學特性
本病毒呈圓形或橢圓形,為雙股DNA,20麵體立體對稱,位於核心無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徑約110~150nm,位於胞漿內帶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的直徑約180nm。衣殼殼粒的長度約12nm、寬9nm,其空心部分的直徑約4nm.
二、抵抗力
本病毒是皰疹病毒中抵抗力比較強的一種,在畜舍內幹草上的病毒,夏季存活30d,冬季達46d。病毒在pH4~9之間保持穩定。在50%甘油鹽水中保存的病料0~6℃下154d感染力僅輕度下降,保存到3年時仍具感染力。
三、抗原性
偽狂犬病病毒隻有一個血清型,但毒株之間的毒力有強弱之分。本病毒與人的單純皰疹病毒、馬立克氏病病毒有微弱的交叉反應。病毒顆粒表麵沒有血凝素抗原。
四、培養特性
(一)雞胚培養 病毒可通過多種途徑感染雞胚,適應後很容易連續傳代。雞胚感染後約4d,絨毛尿囊膜上產生灰白色痘樣病變,迅速侵入中樞神經係統的所有部分,導致胚胎的頭蓋部突起。
(二)細胞培養 本病毒可在雞胚成纖維細胞,豬、綿羊、牛、兔、狗、貓、猴和馬的腎原代細胞,豬和牛的睾丸原代細胞,以及Hela、Hep-2、PK-15、BHK-21等傳代細胞中增殖。以豬、兔、狗的細胞和雞胚成纖維細胞最為敏感。感染細胞變圓,形成合胞體。毒株的毒力越強,合胞體形成越多。
五、致病性
本病毒可感染多種家畜、禽類及野生動物,引起發熱,劇烈發癢和急性腦脊髓炎症狀。本病毒對小豬危害最嚴重,成年豬症狀輕微,死亡很少,並常成為隱性帶毒者。豬不發生瘙癢,但母豬流產,產仔減少。不足15d的仔豬,通常在出現症狀後12~24h內死亡。本病造成的損失與年齡成負相關性,成年豬很少死亡,而仔豬的死亡率可達到100%。
牛患病後在皮膚的某部位出現狂癢是本病的基本特征。狗和貓的症狀與牛相似,但不攻擊人和其他動物,常在出現症狀後24~36h死亡。山羊無瘙癢症狀,主要表現不安、大量出汗、後期出現痙攣和麻痹。多在24~48h內死亡。人可能具有某種程度的易感性。
六、微生物學診斷
(一)病毒分離 在病的急性期,用棉拭子在口咽部取樣。病死動物取扁桃體、頸淋巴結和鼻粘膜。收集局部水腫液和該區域的神經幹。部分采集脊髓和腦(最好是中腦、腦橋和延腦)。
1.雞胚接種 本病毒可適應雞胚,接種4d後,在絨毛尿囊膜上可見白色痘斑性病變,並迅速侵襲整個神經係統,導致胚胎頭蓋骨突起。
2.動物接種 病料皮下接種兔,能產生典型的瘙癢症狀,2d後兔舐接種部位,以後更狂暴,啃咬皮膚。症狀持續4~6h,兔臥地不起,陣發性痙攣和呼吸困難死亡。經兔接種後的材料則可感染豚鼠和小白鼠,引起瘙癢症狀。
3.細胞培養 豬腎傳代細胞係(如PK-15)以及豬、兔和牛的原代腎細胞培養最適於病毒的分離培養。將待檢的腦組織或扁桃體研磨成漿,用Hanks液或PBS液稀釋成10%懸液,經2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接種長成單層的細胞培養液內,
(二)血清學檢查
1.血清中和試驗 一般用乳兔腎細胞或PK-15細胞。病毒滴度不低於105TCID50/0.1ml,使用滴度在100~500TCID50範圍內。被檢血清作倍比稀釋。血清中和效價在1:2時可疑,1:4時為陽性。
2.ELISA試驗 某些國家已把ELISA(間接法)作為診斷該病的標準方法。但該病毒的抗體與牛皰疹病毒Ⅰ型抗體有交叉反應。在同等條件下,用已接種病毒和空白細胞培養物分別製備病毒抗原和對照細胞抗原。如被檢血清在病毒抗原孔的吸收值較對照孔高0.15以上者判為陽性。
3.熒光抗體試驗 采取新鮮病料,做冰凍切片進行熒光抗體染色(間接法)檢查,該法比病毒分離更快速。
4.瓊脂擴散試驗 抗原用PK-15細胞係生產製備,待檢豬血清不稀釋,
七、免疫與治療
本病尚無有效藥物治療,緊急情況下用高免血清治療,可降低死亡率。目前針對該病的弱毒苗、弱毒滅活苗、野毒滅活苗及基因缺失苗已研製成功,在許多流行地區應用,能有效減緩豬感染後的臨床症狀,大大降低本病的發生,減少經濟損失。但靠疫苗接種不能消滅本病,一般無本病豬場禁用疫苗。還有研究證明,當豬同時接種兩種不同的基因缺失疫苗後,病毒會發生基因重組現象,因此在同一個動物體中隻準使用一種基因缺失苗,以避免疫苗毒株間的重組。
上一篇:病毒的血球凝集及血球凝集抑製試驗
下一篇: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