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汙染所造成的結果
1. 生產成本的提高。
2. 對植株造成傷害。
3. 增加接種源及汙染的機率。
六、在組織培養過程各個階段所應注意事項
(1)目前組織培養之流程主要分兩種,如下圖所示:
在此兩種係統中,ModelⅠ和ModelⅡ之比較:
ModelⅠ:先做好一小批產品,再進入量產,此每一單位為一瓶,且自為獨立環境,具區隔性,故有汙染時所造成的傷害不大。
ModelⅡ:其為大容器係統,一旦有汙染,則整批無法避免將會受到汙染其培養基多為液體狀態。
(2)各階段注意事項
stage0: 建立幹淨的植株,以利下麵階段的作業進行。隻要建立無菌的植株,則汙染的來源便隻是來自技術上的失誤。因此在此階段要將病株丟除,並且將其具較多汙染源的植株去掉。一般會選擇較成熟的植株,因其病征易顯現找到植株後。分離其菌或病原菌,做係列稀釋以決定濃度。
stageⅠ:在stageⅠ的汙染可蔓延培養基,故可利用“視覺”將之選出或丟棄,對於潛伏性或是表現微弱的菌種,需作特別的測試,在此階段,要對一般的微生物作測試及對已知的病原菌作測試,若兩種為負便可進入stageⅡ。stageⅡ要把汙染的植株去掉,知道病原菌並重複分生組織的培養。
stageⅡ:在此階段中,隻有無菌的植株可繁殖。假設此植株為無菌,則汙染源便來自操作室,故要先丟掉汙染後,然後再取樣抽檢。
stageⅢ:如同stageⅡ。
stageⅣ:對後代植株需取樣檢查。
七、討論
目前組培苗汙染實驗所遇到的問題為不易建立植株的幹淨度,因此無法確定真正的汙染源來自何處,無法對症下藥。而且對於菌種的鑒定有很大的困難,因為一般有關植物或是植物病原菌,因為有錢人的資料留下,可叫易鑒定。但是對於目前一般在大氣中生存的微生物,其背景資料較少,對於鑒定而言,便較棘手。而且目前商業化的test kites一般都是針對人體或是食品方麵。對於可應用於植物的test kites太少。且使用ELISA或分子診斷,則因專一性太強,一旦有別種的微生物出現,則造成了無法偵測到而逸出。
由上述這些資料可得知在組織培養的過程中,上流的技術會影響到下流的產量,而汙染問題常在整個製造過中占有一定比例。對於如何控製汙染,亟欲警係統的建立,和建立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訓練素質優良的員工,和幹淨的植株係統為組培業所要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植物組織培養之汙染與檢測(四)
下一篇:植物組織培養知識概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