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態與結構
支原體為0.2~0.3um,可通過濾菌器,常給細胞培養工作帶來汙染。支原體無細胞壁,不能維持固定的形態而呈現多形性。革蘭氏染色不易著色,故常用Giemsa染色法將其染成淡紫色。細胞膜中膽固醇含量較多,約占36%,對保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凡能作用於膽固醇的物質(如二性黴素B、皂素等)均可引起支原體膜的破壞而使支原體死亡。 肺炎支原體的一端有一種特殊的末端結構(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體粘附於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表麵,與致病性有關。
二、培養特性
營養要求比一般細菌高,除基礎營養物質外還需加入10~20%人或動物血清以提供支原體所需的膽固醇。最適pH7.8~8.0之間,低於7.0則死亡,但解脲脲原體最適pH6.0~6.5。 大多數兼性厭氧,有些菌株在初分離時加入5%的CO2生長更好。生長緩慢,在瓊脂含量較少的固體培養基上孵育2~3天出現典型的“荷包蛋樣”菌落,向下長入培養基,周邊為一層薄的透明顆粒區。此外,支原體還能在雞胚絨毛尿囊膜或培養細胞中生長。
三、繁殖方式多樣,主要為二分裂繁殖,還有斷裂、分枝、出芽等方式,同時,支原體分裂和其DNA複製不同步,可形成多核長絲體。
三、生化反應與分型
一般能分解葡萄糖的支原體不能利用精氨酸,能利用精氨酸的不能分解葡萄糖。各種支原體都有特異的表麵抗原結構,很少有交叉反應,具有型特異性。應用生長抑製試驗(Growth inhibition test,GIT)、代謝抑製試驗(Metabolic inhibition test,MIT)等可鑒定支原體抗原,進行分型。
四、抵抗力
支原體對熱的抵抗力與細菌相似。對環境滲透壓敏感,滲透壓的突變可致細胞破裂。對重金屬鹽、石炭酸、來蘇爾和一些表麵活性劑較細菌敏感,但對醋酸鉈、結晶紫和亞銻酸鹽的抵抗力比細菌大。對影響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黴素不敏感,但紅黴素、四環素、鏈黴素及氯黴素等作用於支原體核蛋白體的抗生素,可抑製或影響蛋白質合成,有殺滅支原體的作用。
五、致病性與免疫性
支原體不侵入機體組織與血液,而是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細胞粘附並定居後,通過不同機製引起細胞損傷。巨噬細胞、lgG 及 lgM 對支原體均有一定的殺傷作用。呼吸道粘膜產生的SlgA抗體已證明有阻止支原體吸附的作用。在兒童中,致敏淋巴細胞可增強機體對肺炎支原體的抵抗力。
上一篇:微生物培養基中英文對照——9
下一篇:藍細菌(Cyanobact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