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在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細胞學說,1902年德國植物學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細胞全能性的理論,1912年,Haberlandt的學生Kotte和美國的Robins在根尖培養中獲得了組織培養的成功。
1934年美國的White由番茄根建立了第一個活躍生長的無性繁殖係,並於1937年建立了第一個組織培養的綜合培養基,定名為White培養基。
Gautherer,White和Nobecourt一起被譽為組織培養學科的奠基人。
White於1943年發表了《植物組織培養手冊》專著,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
40年代Skoog和崔徵明確了腺嘌呤與生長素的比例是控製芽和根形成的主要條件之一。
Miller等人於1956年發現激動素可以代替腺嘌呤,效果可增加3萬倍。
1952年,Morel和Martin通過莖尖分生組織的離體培養,在大麗花中首次獲得無病毒植株。
1960年,Cocking等人用真菌纖維素酶分離植物原生質體獲得成功。
1971年,Takebe等在煙草上首次由原生質體獲得了再生植株,
1962年印度Guha等人成功地在毛葉曼陀羅花藥培養中,由花粉誘導得到單倍體植株,
1960年,Morel提出了一個離體無性繁殖蘭花的方法,建立起蘭花工業。
1973年Carlson等通過兩個煙草物種之間原生質體融合,獲得了第一個體細胞雜種,我國學者做出多方麵的貢獻,崔徵、李繼侗(玉米根尖培養),羅士韋(幼胚和莖尖培養),李正理(離體胚培養)、王伏雄(幼胚培養)。
上一篇:植物組織培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