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B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為人類泌尿生殖道及鼻咽部的寄生菌,主要引起腎盂腎炎、肺炎、子宮內膜炎;此菌亦已成為產褥熱、新生兒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若產婦帶菌,分娩過程中羊膜破裂後,胎兒可被汙染的羊水經呼吸道感染,亦可在經過產道時被感染;新生兒還可因吸入醫護人員及產婦呼吸道帶菌者的飛沫而被感染。新生兒的B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分早發型(敗血症型)和遲發型(腦膜炎型)。前者出生後數小時至5天內急劇發病,患兒有呼吸困難、呼吸停頓、昏睡、驚厥、休克等,病死率高;後者產後7~10天發病,患兒發熱、昏睡、昏迷等,腦脊液中細胞數增多、蛋白質增多、含糖量減少,可檢出病原菌及抗原;病死率較敗血症型低,但可發生神經係統後遺症。
③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常致牙周炎(見)、牙齦膿腫、扁桃體炎。當施行拔牙、扁桃體摘除等手術時,細菌可從傷口侵入血流,正常情況下,細菌將被血內具有防禦功能的細胞迅速殺滅,若部分菌未被消滅,該患者心髒內膜又有缺陷(如先天性心髒病)或損傷(如風濕性)時,病原菌可在受損部位立足並繁殖而引起心內膜炎。D族乙型鏈球菌也可引起心內膜炎。此菌為人類腸道正常菌群,多從腸道或泌尿係統侵入血液,約半數患者原來無心髒疾患,這表明此類細菌可侵襲正常心內膜。患者出現長期發熱、畏寒、進行性貧血,因部分細菌及血內物質(纖維蛋白)沉積在心瓣膜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贅生物,贅生物可脫落,在血流中形成栓子,導致栓塞,尤其以腦、脾、腎栓塞為常見,產生癱瘓、脾腫大,尿中出現紅細胞。若栓塞現象發生於皮下或粘膜,則可見皮膚粘膜瘀點、奧斯勒氏小結,贅生物的形成及脫落也常致發生相應改變。
上一篇:鏈球菌病原學
下一篇:鏈球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