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的來源
(一)外源性感染
是指由來自宿主體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傳染源主要包括傳染病患者、恢複期病人、健康帶菌者,以及病畜、帶菌動物、媒介昆蟲等。
(二)內源性感染
有少數細菌在正常情況下,寄生於人體內,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免疫力減低時,或者由於外界因素的影響,如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體內正常菌群失調,由此而造成的感染稱之為內源性感染。
二、感染的類型
(一)隱性感染
當機體有較強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數量不多,毒力較弱時,感染後對人體損害較輕,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稱隱性感染。通過隱性感染,機體仍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在防止同種病原菌感染上有重要意義。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大多由隱性感染而獲得免疫力。
(二)顯性感染
當機體免疫力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較強,數量較多時,則病原微生物可在機體內生長繁殖,產生毒性物質,經過一定時間相互作用(潛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暫時取得了優勢地位,而機體又不能維護其內部環境的的相對穩定性時,機體組織細胞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症狀,稱為顯性感染,即一般所謂傳染病。顯性感染的過程在體可分為潛伏期、發病期及恢複期。這是機體與病原菌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所造成的,也反映了感染與免疫的發生與發展。
顯性感染臨床上按病情緩急分為感染和慢性感染;按感染的部位分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1.局部感染 局部感染是指病原菌侵入機體後,在一定部位定居下來,生長繁殖,產生毒性產物,不斷侵害機體的感染過程。這是由於機體動員了一切免疫功能,將入侵的病原菌限製於局部,阻止了它們的蔓延擴散。如化膿性球菌引起的癤痛等。
2.全身感染 機體與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於機體的免疫功能薄弱,不能將病原菌限於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周圍擴散,經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在全身感染過程中可能出現下列情況:
(1)菌血症 這是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不斷地侵入血流中,但由於受到體內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作用,病原菌不能在血流中大量生長繁殖。如傷寒早期的菌血症、布氏杆菌菌血症。
(2)毒血症 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長繁殖過程中,細菌不侵入血流,但其產生的毒素進入血流,引起獨特的中毒症狀,如白喉、破傷風等。
(3)敗血症 這是在機體的防禦功能犬為減弱的情況下,病原菌不斷侵入血流,並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釋放毒素,造成機體嚴重損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狀,如不規則高熱,有時有皮膚、粘膜出血點,肝、脾腫大等。
(4)膿毒血症 化膿性細菌引起敗血症時,由於細菌隨血流擴散,在全身多個器官(如肝、肺、腎等)引起多發性化膿病灶。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嚴重感染時引起的膿毒血症。
(三)帶血狀態
在隱性感染或傳染痊愈後,病菌在體內繼續存在,並不斷排出體外,形成帶菌狀態。處於帶菌狀態的人稱帶菌者(Carrier)。帶菌者是體內帶有病原,但無臨床症狀。這種人不斷排出病原菌,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常成為傳染病流行的重要傳染源。健康人(包括隱性感染者)體內帶有病原菌,叫健康帶菌者。例如,在流行性腦脊膜炎或白喉的流行期間,不少健康人的鼻咽腔內可帶有腦膜炎球菌或白喉杆菌。醫護工作者常與病人接觸,很容易成為帶菌者,在病人之間互相傳播,造成交叉感染。病愈之後,體內帶有病原菌的人,叫恢複期帶菌者。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痢疾、傷寒、白喉恢複期帶菌者都比較常見。因此,及時查出帶菌者,有效地加以隔聞治療,這在防止傳染病的流行上是重要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