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鏈反應。是8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體外核酸擴增技術。
PCR技術的發展曆史
1985年關於PCR 的文章首次由美國科學家Kary Mullis等人在 《Science》雜誌上發表 。
1989年《Science》雜誌報道了耐熱性DNA多聚酶 Taq酶(生活在溫泉中的水生嗜熱杆菌內提取到的一種耐熱的DNA聚合酶 )的發現,預示著分子時代的到來。12月《Science》雜誌將PCR和它所使用的聚合酶命名為第一個“年度分子”。
1993年Kary Mullis 因PCR的發明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PCR技術的原理
遺傳物質由細胞核、染色體、DNA(脫氧核糖核酸和磷酸鏈和堿基構成)、堿基(A、T、C、G)是按雙鏈螺旋排列的,堿基序列的長度和排列的順序決定了生物的多樣性。比如人類體細胞中共有31億個堿基對,按上述的0.1%的差,人和人之間有3百萬個堿基對的差別。
PCR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以擬擴增的DNA分子為模板,以一對分別與模板互補的寡核苷酸片段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半保留複製的機理沿著模板鏈延伸直至完成新的DNA合成。
PCR反應的基本成分包括7種基本成分:模板DNA、特異性引物、熱穩定DNA聚合酶、脫氧核苷三磷酸(dNTP)、二價陽離子、緩衝液及一價陽離子。基本反應步驟 :變性--退火--延伸。最後通過染料如EB染色DNA後在紫外燈下顯色檢出。
PCR技術的注意事項
1、防止汙染,建立良好的質量控製。操作時避免氣溶膠產生,特別注意陽性樣品的拿放,使用一次性耗材,穿戴手套並經常更換,永遠在最後一步才加核酸,液體分裝使用等。
2、引物設計合理。
3、Taq酶擴增錯誤率較高,大約1/100對堿基/20個循環。
4、鎂離子濃度對反應效率的影響。
5、儀器穩定性,升降溫速率,管子的密合度等。
6、RT-PCR注意防止RNA降解。
上一篇:稀釋法平板法分離土壤中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