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物一般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是臨床應用廣泛、品種繁多的一大類藥物,一般可分為殺菌劑、抑菌劑兩種。目前在一般醫院,使用的抗菌藥物根據產品結構大約分為15大類,每一類又分為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產品。
正確應用抗菌藥物 堅持合理使用的原則
這15大類是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硝基呋喃類、氨基糖苷類、氯黴素類、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磺胺類、抗真菌類、硝咪唑類、抗結核類、林可胺類、其他β-內酰胺類和其他類。第一線藥物一般療效肯定、價格合理;第二線藥物抗菌譜較廣,較易引起細菌耐藥,且價格比較昂貴;而第三線藥物則是價格昂貴或敏感株百分率高的新特藥,或者是超廣譜藥以及特殊病情需要的藥物,要嚴格控製使用。
各醫院分線產品分類不盡相同,一般醫生都會以病人具體病症特點為使用依據。一般在用藥時,都會對病人肝、腎功能進行評估後調整藥物方案,且一般非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等感染性疾病,原則上不使用抗菌藥物。
應用抗菌藥物需考慮哪些問題?
應用抗菌藥物時,需要根據病人所感染的微生物種類、病人的機體狀態以及藥物的抗菌作用、抗菌譜、選擇性和對機體的影響等方麵進行全麵的考慮後,選擇最佳的抗菌藥物和製定最佳治療方案。如果忽略了任何一方麵而不合理地應用抗菌藥物,除了會發生不良反應影響病人健康外,還會產生抗菌藥物的獨特的耐藥性,它的危害性就更大了,不但會影響用藥者的治療效果,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一旦產生了耐藥菌株,對其感染的治療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是什麽?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原則通常為:應有效地控製感染,爭取最佳療效;預防和減少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注意合適的劑量和療程,避免產生耐藥菌株;密切注意藥物對人體內正常菌群的影響;根據微生物的藥敏實驗,調整經驗用藥,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確定給藥途徑,防止浪費。
常見的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1)肝髒損害,通常抗菌藥物吸收後在肝髒代謝,故肝髒易受抗菌藥物損害;(2)腎髒損害:通常藥物經腸道吸收,吸收後均以原型或代謝物經腎髒排泄,故腎髒最易受到藥物損害。有報道25%的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是由藥物引起的;(3)神經係統損害:中樞神經係統、聽力、視力、周圍神經係統病變以及神經肌肉傳導阻滯作用等。氨基糖苷類對聽力的損害已引起重視,我國每年新增聾啞兒3萬名左右,50%與藥物有關,其中華裔氨基糖苷類藥物引起損害者高達83%;(4)血液係統損害:各類抗菌藥物在長期和大量應用時都可以影響血細胞的生成,致血細胞減少,包括白細胞及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及全血細胞減少即再生障礙性貧血;(5)消化道反應;(6)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調;(7)過敏反應,此反應最嚴重或最常見,為抗原和抗體相互作用而致。
濫用抗菌藥有何危害?
濫用抗菌藥危害既多且大,輕則局限為個人,重則泛濫危害社會,貽誤子孫!在此,僅扼要列舉以下4個方麵的危害:
(1)誘發細菌耐藥。病原微生物為躲避藥物,在不斷地變異,耐藥菌株也隨之產生。目前,幾乎沒有一種抗生素不存在耐藥現象。據文獻報道:耐紅黴素的金葡球菌已超過50%,耐頭孢菌素的菌株已達40%以上,耐喹諾酮的菌株在35%左右。
(2)損害人體器官。抗生素在殺菌同時,也會造成人體損害。如喹諾酮類可致年幼動物軟骨損害,使承重骨關節出現水泡,少數病人出現關節痛和炎症。此外,四環素、利福平、紅黴素均可引起肝損害;氯黴素服用後難以滅活,可引起兒童心血管衰竭的“灰嬰綜合症”,嚴重者可致死。
(3)導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口腔、呼吸道、腸道都有細菌寄生,寄菌群在互相拮抗下維持著平衡狀態。如果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敏感菌群會被殺滅,而不敏感菌群則乘機繁殖,未被抑製的細菌、真菌及外來菌也可乘虛而入,誘發又一次的感染。
(4)浪費醫藥資源。抗生素的生產有天然、半合成、合成3種方法,其中前兩種都需糧食作培養基;同時新的抗生素價格昂貴,濫用造成資源浪費和治療費用居高不下。
(來源:慧聰製藥工業網)
上一篇:專家:戴口罩能有效防甲流 健康人無必要打疫苗
下一篇:國慶前將全麵抽查應節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