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8年亞曆山大·佛來明發現青黴素以來,人類與微生物一直在競賽。在這場競賽中,領先者不斷改變著。1946年,即抗生素在二戰中廣泛應用僅5年後,醫生們發現,青黴素對葡萄球菌不起什麽作用。這沒有難倒藥物學家,他們發明或發現新的抗生素,這使得當一種抗生素無效時,另一種抗生素仍能攻擊抗藥的菌株。新的抗生素以及合成的經過改進的老抗生素,在和突變型菌株戰鬥時仍能守得住陣地。最理想的是能找到一種連突變型也怕的抗菌。這樣就不會有一種病菌能活下來來進行繁殖了。過去已經製出一些可能有這種效果的藥。例如,1960年曾製出一種變異的青黴素,稱為“新青黴素Ⅰ”它是半合成的,因為病菌對它的結構很生疏,細菌中像“青黴素酶”這樣的酶不能分解它的分子,不能破壞它的活性。青黴素酶是錢恩最先發現的,抗藥菌株靠它來對抗普通青黴素。因此,新青黴素Ⅰ就能消滅那些抗藥的菌株。可是沒過多久,抗合成青黴素的葡萄球菌菌株又出現了。
令人頭疼的是,隻要有新藥出現,就會產生新的細菌變種。競賽就這樣進行著。在整個競賽中,總的說來,藥物略略領先,如結核、細菌性肺炎、敗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細菌性傳染病已逐步被征服。不可否認,有些人死於這些疾病,而且至今仍有人因這些疾病而死亡,但人數畢竟不多,而且死亡的原因,多半是在使用抗生素前,細菌已破壞了他的致命係統。
細菌的確很精明,特別是它們的進化方式。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原因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正相吻合,譬如說,對一個細菌菌落使用青黴素後,大多數細菌被殺滅,但偶爾也有極少數細菌具有使它們自己不受藥物影響的突變基因。這樣,它們幸運地活了下來。接著,細菌變種把自己的抗藥基因遺傳給後代,每個細菌在24小時內能留下16777220個子孫。更為險惡的是,變種還能輕而易舉地將自己的抗藥基因傳給無關的微生物,傳遞時,一個微生物散發能吸引另一個細菌的一種招惹劑,兩個細菌接觸時,它們打開孔,交換稱之為胞質基因的DNA環,這個過程叫做不安全的細菌性行為。通過這種交配方式,霍亂菌從人腸內的古老的普通大腸杆菌那裏獲得了對四環素的抗藥性。
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家斯特利·法爾科說,有跡象表明,細菌是“聰明的小魔鬼”,其活動之詭秘連科學家們也從未想到過。例如,在婦女服用四環素治療尿道感染的時候,大腸杆菌不僅會產生對四環素的抗藥性,而且會產生對其他抗生素的抗藥性。利維說:“幾乎是,好像細菌在抵抗一種抗生素的時候,就能很策略地預料到會遭到其他類似藥的攻擊。”
(來源:39健康社區)
上一篇:感冒用藥有誤區 睡眠是最好藥
下一篇:部分超市微生物指標超標 廣百全合格奪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