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新聞資訊

袁隆平:“糧食安全”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錄入時間:2009-12-4 14:13:01
    2006年7月7日,《解放周末》曾刊登獨家專訪《本色袁隆平》。日前,記者再訪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三年多之後再見,79歲的袁隆平本色依舊。
  講起超級稻“種三產四”工程,他興致盎然;說到糧食安全問題,他直言“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探討科學精神時,他語重心長,將“大膽創新、寬容失敗”放在首位。
  再訪袁隆平,還是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同一幢經曆20餘年風雨的樸素辦公樓,略經修整,樓前的樹已長高了些許。
  采訪當天下午3點,袁隆平剛剛參加完會議,從南寧飛抵長沙黃花機場。疲憊的他原本打算回家睡個覺,好好休息一下。得知記者前一天就從上海趕來,老科學家又一次心軟了。
  下午4點半,記者見到了袁隆平。
  當我們再次聊起雜交水稻時,他臉上的倦意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拉著記者到隔壁參觀那幅三年多前就帶記者看過的巨幅雜交水稻照片。
  “你看看,多美呀!”那神情,絲毫未改。
  “我有一個夢想,到我90歲時,超級稻畝產達到1000公斤!”
  話題自然還是從水稻開始。
  袁隆平開口就說,這三年多來沒什麽大的進展。
  說沒有大進展,是因為在2004年超級稻第二期提前一年實現大麵積示範畝產800公斤的目標後,進入了第三期試驗階段。從畝產800公斤到目標畝產900公斤,難度已越來越大。
  事實上,超級稻畝產900公斤攻關始終在進行之中。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把這一大步分成三步來走。他耐心地給記者計算:畝產800公斤相當於每公頃產糧12噸,畝產830公斤就是12.5噸,畝產860公斤就是13噸,到畝產900公斤就差不多是13.5噸。“我們就是踏踏實實地0.5噸、0.5噸地往上爬。”
  今年已完成第一步目標,實現了畝產830公斤,即每公頃12.5噸已不成問題。“接下去就是第二步,我們爭取要在2012年完成畝產860公斤的目標,我想這一步也應該可以達到,目前已經有些新苗頭畝產都在830公斤到860公斤之間。但是到2015年畝產900公斤是不是能夠順利地攻下來,還有待試驗。”長年與水稻打交道的袁隆平對研究前景充滿信心,同時始終不乏科學謹慎、不驕不躁的態度。
  其實,在袁隆平的心裏,還藏著一個夢:到90歲時,也就是2020年,超級稻畝產達到1000公斤。他告訴記者,從理論上講,在湖南地區的光溫條件下,水稻的畝產潛力可以達到1500公斤,從目前的科研水平來看,畝產1000公斤不是不可能。
  79歲的他像孩子似的一臉興奮地描述著這個遠大理想,“這是一個希望啊,是我的一個夢想。希望我的接班人,後來的年輕人,大家一起奮鬥!”
  袁隆平說,就是這兩天,試驗田裏的稻穀就要驗收了。說話間,年年接受驗收考驗的他,竟還露出了些許運動員等待裁判打分的緊張神情。
  一茬一茬,整整49年從秧苗到稻穗,他一刻不曾停歇地奔跑,不斷挑戰雜交水稻的畝產上限。
  有人說,袁老都快80歲了,該讓他歇一歇,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了。
  可他哪裏停得下來。問他為什麽,他說,“你們城裏的年輕人好幸福,真是不知道挨餓的滋味啊!”
  他把水稻豐產夢做到了90歲,其實,他是夢想著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再沒有人挨餓。
  “我跟你講一個情況,超級稻現在在農村推廣得可不得了了!”
  不等記者繼續發問,袁隆平摸了摸腦袋,興致盎然地說道:“我跟你講一個情況,超級稻現在在農村推廣得可不得了了!”
  原來,在超級稻第二期畝產800公斤品種推廣時,袁隆平提出了“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就是種3畝地,產出過去4畝地的糧食。”
  記者與袁隆平的水稻之談,首次從大大小小的“試驗”進入了廣闊的“現實”。
  的確,在袁隆平的帶領下,中國雜交水稻研發一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超過800公斤的畝產無比驕人。但在現實中,中國數以億計的農民並不像袁隆平一樣高明,能種出如此高產的水稻,一些地區的平均畝產不到二期超級稻的一半。
  科學技術必須進入大範圍的實踐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並轉換為生產力。從2006年超級稻二期進入推廣階段開始,袁隆平始終在思索這個問題。怎樣才能說服各地農民嚐試超級稻種植,大幅提高我國現有水稻的單產和總產?袁隆平想出了一個極容易為農民理解的描述,就是“種三產四”。
  袁隆平這樣給農民算賬:以晚稻為例,目前湖南省晚稻的平均產量是每畝420公斤,現在超級稻百畝片、千畝片實驗田已連續數年實現了畝產600公斤以上,也就是說,3畝產糧可以達到1800公斤,超出目前4畝晚稻的產量。
  “過去我們總喜歡跟農民講,可以多產出多少糧食,他們不大感興趣。後來我給他們講‘曲線致富’,就是糧食單產提高了,生產一定糧食所用的土地麵積就可以減少,在節省出來的土地上種經濟效益高的作物,就可以創收,結果越來越多的人有興趣了。現在我說‘種三產四’,就是種3畝超級雜交稻產出現有雜交稻品種4畝的糧食,節省了1畝地,就等於增加了1畝耕地,這樣對國家保持耕地麵積有利。”超級稻種植就這樣隨著袁隆平的“種三產四”工程大麵積鋪開,這意味著雜交水稻真正從實驗室走向了千家萬戶、田間地頭,邁出了大範圍實踐的堅實一步。
  然而,由試驗到現實的邁步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專家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種三產四”工程的實施成功與否取決於超級稻品種與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的“良種良法配套”成功與否。
  由於開展“種三產四”工程的地區較為分散,土地特性和稻作物生長規律各有不同,研究所要麵對的不再是情況較為單一的試驗田了,這就給栽培技術的配套研究帶來了很大挑戰。
  可喜的是,這一糧食豐產工程從2007年率先在水稻大省湖南實施,2008年推廣到河南、安徽、四川等近10個省份。實施兩年來,“種三產四”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項目區全麵增產。2007年湖南實施的20個縣中,18個縣達到了每畝增產33%的目標;2008年種植麵積大幅上升後,20個試點縣中,19個達標。
  有農民在豐收後拉著袁隆平的手不停地道謝:“袁老師,我要感謝你,我種了一輩子的田,從來沒見過這麽高的產量!”
  在袁隆平的設想中,到2012年,在湖南推廣“種三產四”麵積要達到1500萬畝,相當於2000萬畝的生產水平;計劃用更長的時間,在全國推廣6000萬畝,相當於產8000萬畝的糧。
  “這就等於為國家增加了2000萬畝耕地啊!這樣的話,超級稻每年可以增產100億公斤糧食,這個‘種三產四’工程能為國家糧食總產量挑起很可觀的一副 擔子。”農民豐產增收、國家糧倉飽滿,就是袁隆平最樸素、最迫切的期待。
  “我為什麽著急?我們每個人都想一想,誰能養活中國?我們隻有靠自己!”
  在不久前閉幕的世界糧食安全峰會上,為激發全球“飽漢”的“饑餓”意識,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主動發起了24小時絕食行動,警示人們關注饑貧。隨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加入絕食行動。
  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目前全球遭受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人口多達10億多,每6秒鍾就有一名兒童因饑餓或相關疾病死去……迪烏夫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達到91億,若要滿足全世界人口的溫飽需求,糧食產量需要增加70%。
  “金融危機總會過去的,可糧食安全問題時時刻刻擺在我們麵前。”說到嚴峻的現狀,袁隆平嚴肅起來,收起了言說超級稻時的喜悅。
  袁隆平的秘書辛業芸告訴記者,就在幾天前,袁隆平翻閱資料時看到一本雜誌上有一篇題為“糧食安全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的報道,一句話觸到了他的心底,袁隆平捧著雜誌就到秘書跟前,激動地指著標題感歎:“說得一點不錯,糧食安全就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我們誰都不能小看這個問題!”
  因為深諳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與緊迫,去年全國“兩會”期間,身為全國政協常委的袁隆平大膽直言:“有人向我反映,國家糧庫存在虛報現象,至少有兩個地方糧庫是空的。”他說,由於國家對糧庫有補貼,所以虛報後可以冒領這部分補貼,另外,空的糧庫還可以轉作他用,用以謀利。雖然我們國家也有相關的查驗製度,但下麵往往有機可乘。“下麵到底存了多少糧食,建議國家好好查一查!”如何查?他建議,要“微服私訪”,不走渠道,“不定期隨機抽查,才能查出真實情況。”
  其實,早在2000年至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4年下降,2003年總產量已低於全國糧食消費量時,袁隆平就開始疾呼了。
  而近兩年,糧食產量回升了,但耕地被違規占用的問題又出現了。袁隆平及時提醒,“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用地高峰期,築路造房都需要用地,但18億畝的耕地紅線萬萬突破不得!”
  袁隆平心底無私,敢講真話,關鍵時刻毫不諱言。他對記者說:“我為什麽著急?我們每個人都想一想,誰能養活中國?我們隻有靠自己!”
  如何靠自己?袁隆平說了三條:第一就是嚴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第二是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提高單產;第三是做好農田基本建設,水利設施、土壤性狀都要過關。“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糧食高產要有三個條件:良種、良法、良田。良種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礎。”
  在袁隆平看來,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國家的糧食保護價太低。“我呼籲過很多次,稻穀收購價最高才提到每斤9毛多,我認為最少要到1塊錢。提高1毛錢,對城市居民來說還是承受得了的。”
  保障糧食安全,人的因素也至關重要。麵對目前一些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的現狀,袁隆平認為,最好的政策就是國家用比較高的價格來收購農民的糧食,平價向市場供應,這樣既能保護農民積極性,增加收入,又不會影響糧價。“每斤提高幾毛錢,國家現在給得起。”對於國家糧食安全問題,袁隆平有太多的深思熟慮。
  在關切國內糧食安全現狀的同時,袁隆平也熱情協助亞洲、非洲等國推廣超級稻。時不時地,人們總能看到袁隆平領著各種膚色、來自各個國家的科學家在稻田裏穿梭、考察。
  “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兩點,第一要大膽創新,第二要寬容失敗。”
  多年前,袁隆平以一株雜交水稻秧苗震驚了世界。
  如今,中國的雜交水稻無論是試驗水平還是大麵積種植水平都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農民們親切地喊他“米菩薩”,學界尊他為“雜交水稻之父”,榮譽等身,甚至有人為他估出1000億元的身價。對此,袁隆平隻置之一笑,“用財富衡量科學家的價值太低級、太庸俗。”
  當記者請教這位老科學家何謂科學精神時,他略加思索,給出了如同農田裏的水稻一樣質樸、實在的回答:“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兩點,第一要大膽創新,第二要寬容失敗。”
  “有人覺得創新很簡單,其實創新太難了!首先方向要對,你大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是白費。目標在南麵,你往北麵劃船,越劃越遠。”袁隆平舉例說,“像有些很聰明的人搞永動機,不可能實現的嘛。盲目地去搞什麽水變油,怎麽會有結果?這就要實事求是,按照科學規律辦事。然後才是持之以恒。”
  最初,袁隆平能在雜交水稻研究之路上寂寞而堅定地前行,給他信念的正是科學規律,“雜種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規律,低到微生物、細菌,高到人類都有雜種優勢,水稻怎麽可能例外呢?不可能的。”而最終,事實證明他的創新不僅方向正確,且價值非凡。
  “搞科研,應該尊重權威但又不能迷信權威,應該多讀書但又不能迷信書本。科研的本質是創新,如果不尊重權威、不讀書,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如果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還不要害怕冷嘲熱諷、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那永遠隻能跟在別人後麵。隻有敢想敢做敢堅持,才能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這是我有深刻體會的。”袁隆平將自己多年搞科研的經驗娓娓道來。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一句老話,我覺得講得很有道理。我們搞科研的,哪有不失敗的?一生能有一兩次成功就不錯了!”袁隆平警示一些心浮氣躁的科研新手,“要學會寬容失敗。現在一些年輕人好高騖遠、急於求成,經不起挫折,這樣是搞不了科研工作的。”
  說著說著,袁隆平語重心長起來,他像在訴說自己的深切感悟,又像長輩在給晚輩傳授人生的教誨,他說“我是搞育種的。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僅要知識多,而且要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揚科學精神。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這個是基本前提。如果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沒有感情,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有了感情,才會為社會做一些事情、獻一份愛心,這樣你才會有欣慰感。”
  袁隆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年近八旬的他,生活儉樸,不奢富貴,工作卻沒有半點馬虎。他至今仍堅持下試驗田。
  如今,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大院裏,人們依然經常看到行色匆匆的袁隆平,衣著平常,與其他老頭絲毫無二,抽著煙,默默走過。
  這個時候,沒有人會打擾他,因為“袁老師一定又在思考重要的問題了”。
  采訪結束,當記者走出辦公室時,門口聞“袁院士回來了”而至的人早已排起了隊,有的拿著稻米種子,有的捧著厚厚的材料。
  看來,老科學家的覺是睡不成了。
   (來源:千龍網)

 

上一篇:防控甲流 專家提醒佩戴口罩應掌握正確方法

下一篇:消費者不必為消毒餐具埋單 並可索要免費筷子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