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磁細菌是一類能夠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體礦或膠黃鐵礦磁小體的原核微生物。研究趨磁細菌不僅為理解自然界鐵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生物磁性礦物合成等提供重要的新線索,而且趨磁細菌合成的納米磁性礦物顆粒在醫學和新材料方麵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查明自然界中趨磁細菌分布及其多樣性還具有顯著的環境生態學意義。
前期研究已經發現趨磁細菌在湖泊與海洋沉積物中較為普遍存在,但問題是如何快速準確發現環境中趨磁細菌,為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提供依據。傳統檢測野生趨磁細菌的方法是利用其趨磁特性,通過人為施加磁場,將細菌從沉積物中分離。盡管該方法簡便快速,但是檢測結果往往受到施加磁場的強度、細菌數量、細菌遊動能力以及收集時間等因素的製約。
近日,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博士研究生林巍和導師潘永信研究員,通過係統比較趨磁細菌的核糖體核糖核酸基因(16S rRNA gene)序列,設計出了針對淡水α-變形菌綱趨磁球菌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特異性引物(specific primers),開發出有效檢測該類細菌的新方法。該方法已成功應用於北京地區趨磁球菌的多樣性分析。這種新的基因探針為研究趨磁細菌群落結構變化及其環境適應性提供了重要手段。上述成果發表在《國際微生物學》(International Microbiology)上[Lin and Pan. Specific prim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freshwater alphaproteobacterial magnetotactic cocci. International Microbiology, 2009, 12(4): 237-242]。
(來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上一篇:沃爾瑪蝦條問題百出 滬產真優味含量超標
下一篇:自製臘味請放置兩周後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