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時別濫用抗生素已成為常識,因為它可能導致“超級細菌”的泛濫。但禽畜、水產養殖場和餐桌也可能成為耐藥菌的源頭,這卻是許多人的知識盲點,也沒有引起有關方麵的高度重視。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醫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陳代傑近日在一份提案中表示,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亟需率先建立相應的監管監測網絡。
去年,因為新德裏“超級細菌事件”,細菌耐藥性問題成為全球焦點。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今年世界衛生日主題定為“控製細菌耐藥性”。陳代傑從事微生物藥物研發近30年,是中國藥典和中國獸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生素專業委員會委員。他的提案共獲得20多位政協委員的聯名署名,可見大家對其觀點的認可。
陳代傑告訴記者,水產品、家禽、家畜、乳製品中都可能存在抗生素殘留。與給人治病而使用抗生素相對應,他把此類抗生素的使用稱為“非臨床使用”。他說,國內非臨床使用抗生素的研究基本處於空白。根據他的判斷:“現階段,國內因為非臨床抗生素濫用導致細菌耐藥性提高,情況可能很糟糕。”
4年前,因為查出抗生素殘留超標,上海食藥監部門曾對山東某地的多寶魚發出健康警示,引起廣泛關注。陳代傑說,為提高產量,水產業往往采用高密度養殖法,這種情況下,魚、蟹、蝦等很容易感染細菌或真菌死亡。為此,養殖戶會給魚飼料添加抗生素。而多寶魚正是高密度養殖的典型。他還告訴記者一個故事:某種酸奶曾因奶源中抗生素含量過高,導致乳酸菌無法生存,使得牛奶始終無法變成酸奶。
陳代傑將非臨床抗生素濫用的健康效應歸結為三類:一是細菌的直接傳播——在過量使用抗生素的養殖場,由於“選擇壓力”的作用,高耐藥性細菌更易生存,並通過動物排泄物等擴散到周邊環境,或直接傳播至飼養員;二是間接傳播——耐藥細菌雖然在食物加工過程中被殺死,但其耐藥基因片段仍有可能沒有被破壞,因而能通過消化係統進入人體,進而有可能被敏感的細菌“吸收”後成為耐藥菌;三是通過食物殘留——禽畜體內未代謝的藥物被人食用後,食客相當於過量服用了抗生素,導致產生“選擇壓力”使人體內產生耐藥細菌。
農牧業對如何科學使用抗生素的理解是不斷深化的。陳代傑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全球曾普遍在飼料中添加微量抗生素。雖然從理論上說,事先服用抗生素未必會對疾病有預防效果,但實踐中,又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禽畜發病率,明顯提高動物對飼料的轉化率。我國也曾借鑒此類做法。不過,上世紀八十年代,歐盟經過權衡,決定在飼料中禁用抗生素,之後雖一度出現禽畜等產量下降的情況,但通過改善飼養條件和方式,他們渡過了這一難關。這也表明,在一定條件下,停用抗生素是可能的。陳代傑說,目前上海有多家機構分別進行有關農副產品的抗菌藥物殘留檢測,也有一些高校和機構開展相關研究,但總體上,這些工作處於零星的狀態,導致各渠道的技術和標準不統一,無法形成全麵的監控態勢。基於上海的技術、人才和需求狀況,本市有可能、也有必要形成資源共享、信息交流的大平台,由科學家介入,由政府主導,形成對非臨床抗生素使用和細菌耐藥性監測的完善體係。
非臨床使用抗生素是既關乎農民、又影響百姓的大問題。“多寶魚事件”曝光後,其原產地的多寶魚產業一度遭滅頂之災,從而引發一定的糾紛。但經濟發展和百姓健康本不應是一對矛盾。陳代傑說,非臨床抗生素的使用,國內究竟該製定怎樣的標準和監管力度,這可以結合國情加以研究,但目前,首先要掌握足夠的一手資料,全麵進行科學評價。在此基礎上,我們的食品安全網才有可能織得更密。
(來源:醫藥夢網)
上一篇:警惕!食品標簽黏合劑有毒
下一篇:購買保健食品認準藍色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