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心,清華大學生物化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現在美國從事食品研發工作。科學鬆鼠會成員,《吃的真相》作者。
最近,有媒體報道某公司的食品包裝上出現了"可能含有(小麥、大豆、雞蛋、奶製品、魚)"的標簽。對這個標簽的質疑使得一些城市將這些食品進行了下架處理。很快這個標注得到了澄清:"可能含有"的成分是過敏原,並非食品本身的配方所需,而是來自於加工設備中的殘留;這些殘留物含量很少,對於普通人不會有問題,但是對過敏的消費者可能有風險;廠家進行這一標注是國際慣例,除了是廠家的自我保護(避免承擔消費者過敏的責任),也是對消費者負責任的一種態度。
不過,很多消費者還是不理解: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廠家怎麽能對自己的產品都不清楚"有"還是"沒有"?
在食品加工中,許多設備都需要來處理各種食物。雖然處理不同的材料之間會進行清洗,但是生產設備不像鍋碗瓢盆,要完全"清洗幹淨"是很困難的。比如說,這批生產要使用花生醬,那麽清洗之後的傳輸管道或者攪拌器中,在邊邊角角的地方就難免留下一些,最後進入下一種產品中。
從技術上解決這個"有"還是"沒有"的問題,可以有兩種辦法:一是一套生產線隻生產一種食品;二是對產品進行每一種過敏原的檢測。但是這兩種方式都需要顯著增加成本。許多消費者認為增加成本隻是廠家的事情。要知道如果整個行業的生產成本都高,那麽最終就會是市場上該產品的價格都提高。
畢竟過敏人群隻是一小部分。即使在美國這樣過敏比例比較高的國家,成人中的過敏比例也隻到2%左右(兒童中是5%)。具體到某一種過敏原,通常也就是1%左右。中國的比例可能還要低。那些微量的過敏原對於非過敏人群並不會帶來什麽問題,所以廠家不願意增加成本去搞清楚"到底有沒有",而選擇申明"可能有".雖然這樣會失去過敏的消費者,但是與低生產成本帶來的效益相比,也就更合算。
美國傑夫(Jaffe)食物過敏研究所曾經對美國超市中的食品做過一個調查,發現標注"可能含有"的食品中,大約5%確實含有過敏原。這個比例雖然不算高,但是對於食物過敏者也是很有意義的了。
(來源:廣州日報)
上一篇:哈藥“純中純”水被檢出潛在致癌物超標
下一篇:伊隆“粒粒鳳梨”菌落總數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