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警方破獲了一起添加非食用物質生產有毒腐竹的案件,一個個賣相光鮮、極具食欲的腐竹,居然是在一家衛生條件極差的小作坊裏被製作出來的,並且經安全部門檢驗後得知,裏麵摻有大量不可被人體食用的物質,甚至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硼砂、吊白塊等也摻雜其中,更令人驚奇的是,就這樣的”毒腐竹“居然還拿到了當地食品安全檢驗檢疫合格報告。消息一經媒體曝光,立刻引起軒然大波。食品安全再次亮起警燈。
近幾年來,食物中加入非法添加物的案件已經不是個例,從最早的三聚氰胺事件,再到後來的塑化劑,一直到現在的有毒腐竹,把一些非食用性的化學品勾兌、添加到食品製造環節也已經是眾多廠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事實上,如果當年的三聚氰胺是揭開了食品安全的冰山一角的話,那麽之後的一係列問題事件才是真正拉開了百姓對於食品安全關注的大幕。他們糾結的關鍵點就在於,到底是什麽讓這些有毒有害的食物輕鬆地流入了市場,甚至拿到了檢驗檢疫合格的證明,堂而皇之地被端上了我們的餐桌。(但是,我們應當注意的是,這些化學品的流入,本身就是一種對百姓生命健康的威脅,)我們的食品安全究竟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又是什麽讓我們的食品衛生標準形同虛設?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的是,我國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和監管方法的確還不是十分健全,很多時候都被一些狡猾的企業鑽了空子。我國一直采用的是定向抽查的方法,一般的食品中含有很多種物質,但是往往質量檢測人員在對樣品進行檢測中,隻會對其中的部分物質進行檢測、化驗,若是指標合格了,符合了國家的允許添加標準,產品也就搖身變成了合格產品。然而就是這樣的抽測方式造成了某些含有非法添加物的食品沒有被檢測出來,從而流向了市場。
而另一方麵講,食品安全檢測領域的漏洞並非是導致非法化學物質添加進食物當中的根本原因,更多時候,檢查檢疫部門似乎比百姓更顯得無奈。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層出不窮,檢測的速度永遠跟不上添加手法和技術更新的速度。另外,作為食品的安全檢測部門,他們沒有權力去控製化學品在生產、流通環節,容易造成監管上的空白,想要杜絕其流入食品行業,更是難上加難。
專家建議,想要從源頭上阻止化學品流入食品環節,就應當盡快建立完善的化學原料可追溯體係,另外也應當加大對添加化學原料企業主的懲處力度。一些人在明知化學原料有毒有害的情況下,依然添加進產品中,拿出來進行販賣是十分不負責任的表現。畢竟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被逼成為“化學家”。食品安全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被人們老生常談的話題,最近一係列的清查行動也看出了國家在其整治力度上的決心,我們其實可以有理由相信不久地將來,我們有一張幹幹淨淨地餐桌。
(來源:鳳凰網)
上一篇:濕巾細菌超標5單位受罰
下一篇:北京食品辦公布下架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