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網站發表了一篇名為《黃金大米中的β-胡蘿卜素與油膠囊中的β-胡蘿卜素對兒童補充維生素A同樣有效》的論文,稱美國塔夫茨大學一科研機構於2008年在湖南省一所小學進行過轉基因大米(黃金大米)的人體試驗,此事隨即在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
為什麽每次涉及轉基因食品的事件都會引發公眾和研究者的對立?在轉基因食品研究和推廣中,科學家和政府到底應當承擔什麽樣的責任?公眾又應如何看待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技術可提高糧食產量
新京報:什麽是轉基因食品?
朱禎:轉基因食品是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將決定物種特殊性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受體物種的遺傳物質,使其性狀發生一定改變。以轉基因農作物為直接食品,或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所謂轉基因技術,就是把含有特定遺傳信息的基因從一種生物中提取出來,然後轉移到受體生物中去,使後者產生定向的穩定的遺傳改變,並形成新的品種。
新京報:轉基因問題是怎麽提出來的?
朱禎:基因的轉移過程,在自然界就有。自從人類耕種作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從未停止過對作物的遺傳改良。
傳統育種技術主要通過有性雜交和自然界產生的突變,通過人工選擇培育出新的農作物品種。比如我們現在吃的小麥,就含有燕麥草和黑麥的成分。
不過,傳統種植技術的目標性不強,基因的轉移也隻能在物種內進行。轉基因技術則不然,目標性強,可以實現跨物種之間的特定基因轉移,方便簡捷。
比如目前我國已經問世的抗鱗翅目害蟲的水稻。以前水稻是不具有抗鱗翅目害蟲的特性,但通過轉基因技術,跨物種吸收了有效的基因片段。
新京報:我們是否需要轉基因糧食?
朱禎: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糧食產量逐年提高,但世界的糧食種植麵積是恒定的,甚至還有縮減。那麽,隻有提高單產,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人口吃飯需求。轉基因技術的發明,為人類改良農作物品種,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率,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途徑。
目前,在國外,大豆、油菜、玉米,都廣泛使用了轉基因技術,轉基因大豆,占世界大豆種植總麵積的一半以上。
而在我國,近年來糧食總產與耕地變化基本一致,表明糧食單產的提高並不明顯。除了轉基因棉花,我國轉基因農作物的推廣非常緩慢,絕大部分使用傳統耕種技術。
隨著人口持續增長,如果再不發展轉基因技術,我國的糧食安全將遭到威脅。
以個案否定技術不是科學態度
新京報:轉基因糧食是否有風險?風險是否可控?
朱禎:任何事情都有好和壞,對於科學界來說,風險是個幾率問題。轉基因技術本身是中性的。評估一種轉基因食品的風險,要看具體情況,轉到受體物種上的基因是什麽基因,對受體物種有什麽影響。
如果轉的基因是毒素基因,那受體物種當然對人類有危害;但如果轉的基因是降解植物本身含有的毒素,那麽這個轉基因食品是不是在降低對人類的風險呢?難道天天吃打農藥的食物,比吃具有抗蟲基因的食物更安全嗎?
新京報:除了風險,轉基因糧食的爭議還有哪些?
朱禎:主流科學家對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是認可的。少數科學家對轉基因食品的爭議,也不是安全性的爭議,而是一些哲學理念和其他方麵的討論。
新京報:但目前在媒體上和公眾中,對轉基因食品,特別是轉基因糧食的爭議非常激烈。
朱禎:在社會上,對轉基因食品的爭議,源於公眾對科學知識的不了解。
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轉基因技術具有很強的特定性。再舉抗鱗翅目害蟲水稻的例子,轉基因技術隻讓水稻具備了抗鱗翅目害蟲的基因。
可以看出,基因的特異性非常強,不僅細化到目,甚至有些細化到"種".
現在有些人,用對個案的評價推廣到對整個技術的否定,這不是科學的態度。
中國對轉基因作物審查近乎苛刻
新京報:轉基因糧食和轉基因食品從實驗到生產,需要經過什麽樣的審查程序?
朱禎:任何一種轉基因作物從研究立項到大麵積推廣,都要經過4個階段的評估和審批。
轉基因作物培育出來之後,要依次經過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等三個階段的監測、評估。每個階段都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由專門人員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監測、評估的內容包括作物本身的性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
這三個階段完成之後,還要把結果送交農業部審批,由農業部組織各方專家進行綜合評估,取得商業化許可證後,方可進行大麵積推廣。到現在為止,我國尚未有大作物轉基因品種獲得商業化許可。
對於轉基因食品,更是要由國家相關權威部門進行全方位檢測:食品成分、食品毒性、致突變效應、過敏反應等。對轉基因食品檢測的全麵、嚴格程度,超過了任何食品。
政府不能坐等公眾疑慮發酵
新京報:很多人說國內商家在隱瞞轉基因食品的事實,比如對產品中含有轉基因原料故意標誌得很小。這種隱瞞,恰恰印證了轉基因食品有危害。
朱禎:我國要求轉基因食品強製標誌。至於標誌的大小是否明顯,要靠流通環節對國家相關法規的落實。
另外,對轉基因食品的標誌,並不是安全性標誌,僅僅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從我個人觀點來看,標識轉基因食品,對消費者、對商家都是有利的。我們未來會使用轉基因技術,生產出特殊功能的食品,比如富含維生素A的大米,還會為糖尿病人、心血管病人等特殊人群開發出食品,標識轉基因成分及其特殊功效,將便於消費者按需選擇。
新京報:中國對轉基因糧食的態度非常謹慎,如何看待這種謹慎?
朱禎:按照我國目前所處的階段,公眾普遍對轉基因食品不了解,還有諸多疑慮的現實情況下,政府的謹慎態度也是適當的。
與人類種植、培育了幾千年的傳統農作物相比,轉基因作物的出現隻有20多年的時間。對於這樣一個新生事物,社會上存在一些疑慮,完全可以理解。當有一天,公眾、消費者認識到轉基因食品能夠為他們帶來巨大福利時,局麵就會改變。
新京報:要消解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疑慮,你認為科學家應該做什麽?政府應該做什麽?
朱楨:科學家雖然在自己所研究的領域很專業,但在與公眾的溝通上,還很不專業。因此,要避免公眾對科學概念的誤讀,對新技術和新生事物的疑慮,建議政府盡快建立一支既掌握科學知識,又掌握傳播技能的專業科普工作者隊伍。
以轉基因食品為例,當公眾和媒體誤讀一些消息,產生質疑時,政府應該盡快組織科普,列舉科學事實,消除公眾的疑慮,而不是等待這些疑慮發酵。
新京報:以"黃金大米"事件為例,信息不透明讓問題更加複雜,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朱禎:首先要說清楚兩件事,一是這個科學研究的目標是否正確,二是這個科學研究的程序是否符合規則。不能因為程序不對否定整個科學研究的方向,更不能因為研究的目標正確,就可以違規操作。
這次"黃金大米"事件,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因為一些當事方在媒體麵前所說的內容,前後不一致,造成民眾的質疑和反感。但無論如何,科學家要堂堂正正地做研究,不能因為公眾不理解,或研究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就對整個研究遮遮掩掩。
古今內外,對於一項研究,或一個新生事物,科學界和民眾之間,都有一個過程。我希望科學家和管理部門都能積極對待這個過程,而不是消極回避。特別是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公眾對知情權和表達自己意見的需求尤為強烈,如果管理部門和科學家采取回避態度,對以後研究成果的推廣,還會造成更大阻力。
轉基因食品的研究和推廣,今後也許還會遇到此類事件,我希望出現問題後,科研工作者能夠及時站出來,向公眾闡明研究的背景、意義、內容和目標;而政府管理部門,應及時公示該項研究的程序,是否符合規則,及時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另外,也希望民眾在遇到困提和困惑時,能夠耐心聽一聽科學家的聲音。當然,這個的前提是,科學工作者在麵對媒體時,說話要負起責任,對自己所研究的領域,闡述清楚透徹,對自己不熟悉的科學領域,不能隨便發表言論。 新京報記者 魏銘言
- 訪談嘉賓
朱禎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863"農業高新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成員,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生物技術、植物基因組學、轉基因農作物育種及其安全性。
上一篇:紅棗煮水煮出白色粉末 消費者擔心農藥殘留
下一篇:煙台很多商場超市銷售進口食品 是真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