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熱線:400-0532-596
新聞資訊

中國當前食品安全該得多少分?


錄入時間:2013-2-20 8:52:59
   
   食品安全專家打出七八十分,社會學者直接給了零分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但近些年來,食品安全成為社會和百姓最為關注的話題。近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指出,食品安全是關乎人人的重大基本民生問題,要正確認識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形勢與階段性特征,築牢食品安全防線,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中國的食品安全現狀到底如何?本期,《生命時報》與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劉秀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雲波、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鄭也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係教授周孝正、德國柏林食品質量和安全研究學者克拉斯·哈格內爾以及加拿大溫哥華沿岸衛生局官員展開對話,共同圍繞食品安全話題進行探討。
  給食品安全打多少分
  《生命時報》:您怎樣看待中國經曆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您覺得食品安全是不是國家現在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劉秀梅:當然不是。從“十八大”報告中可以看到,我國還麵臨更多的問題和挑戰。百姓也麵臨諸如環境安全等現實問題,這些領域帶給百姓的直接或間接傷害絕不亞於食品安全。現實中,食品與每個人的健康日日為伴,無論其是否有問題,或發生問題的規模、後果如何,“食品安全”已深入人心,社會的高度關注也成為必然。
  羅雲波:近年來,食品安全被政府放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上,並被視為重要的民生問題。但它還不是最重要的。從各種監測數據來看,我國食品行業的基礎較其他國家相對薄弱,但總體水平還是好的,雖然我國生產食品的小作坊多如牛毛,占20%左右,其中也不乏不法生產者,但這些所占的市場份額很小。
  周孝正:是目前我國麵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以前是食物不夠吃,現在是不敢吃,因為我們不知道吃進去的東西有沒有毒。食品安全直接威脅人的生命,如果連這件事都解決不了,社會就會大大倒退。
  哈格內爾: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正處於爆發時期,這有點像上世紀70年代的德國。那時德國創造了“經濟奇跡”,也收獲了環境災難和食品安全危機。中國現在的情況類似,食品安全與環境問題緊密聯係在一起。雖然調查顯示,食品安全在德國不是前十位的問題,但我認為它確實是最重要的民生話題。德國早於1879年就出台了《食品法》,該法目前所列條款已達幾十萬條,涉及幾乎所有食品,對食品生產和流通的每個環節都有嚴格規定。
  加拿大官員:加拿大一貫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建立了被稱為全世界最嚴格、最規範的食品安全管理體係。一旦出現可能危及公共健康的食品安全隱患,所有媒體都會發出明確的提示。
  《生命時報》:如果滿分是100分,您會給現在的食品安全環境打多少分?
  羅雲波:這個分很難打,及格沒有問題,七八十分也是有的。目前,我們的基本消費安全有保障,食品安全水平也總體向好,並不斷提高。用簡單的合格率來概括整體水平並不科學,我建議用“食品安全綜合指數”來量化食品安全狀況。
  鄭也夫:肯定不及格。原因有兩方麵,一是有關部門不稱職,監督不到位;二是大多數中國人拜金思想嚴重,為了賺錢膽大妄為、無所畏懼,因此才不斷有食品安全事件發生。
  周孝正:我毫不客氣地會打零分。因為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影響百姓健康,甚至威脅生命安全,性質非常惡劣。
  哈格內爾:我給德國的食品安全打80分。目前德國一個大型超市中有多達6萬種食品。很多都是從國外進口,食品花樣越多,風險也越多。德國國內每年也會發生多起食品安全事故,比如毒豆芽、二惡英雞蛋等。德國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加拿大官員:我給加拿大打80分。加拿大的食品安全管理體係是世界一流的,公眾對這套體係也有很強的信任感,但這種強烈信任感有時也會壞事,近幾年幾次熟肉製品汙染事件,就是因為大眾太相信食品絕對安全了。好在加拿大政府的應急補救機製相當完善,責任企業在消除影響上也做得較好。
  我們的食品安全落後在哪
  《生命時報》:在保證食品安全上,我們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多大?
  劉秀梅:這個問題不能簡單“一言以蔽之”。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食品安全狀況,不應僅以發生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多少來定論,而應分析其完整的食品安全保障體係。
  但綜合分析,我國與歐美仍存在較大差距:一是我國的農業和食品工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食品的原料、種養殖源頭控製,以及食品加工設備及全機械化程度,直接影響了我國對食品安全和質量的控製與提升;二是在食品安全科學知識、控製技術及監管策略等科學領域的軟實力不強,相關技術的基礎研究、技術儲備、綜合人才的培養不足,對國際先進的食品安全控製理念和技術仍處於膚淺的跟蹤狀態。
  羅雲波:不能簡單地說差多少,我國和歐美國家麵臨不同的問題。我國麵臨的挑戰是監管。從監管對象來說,監管群體非常龐大,除了45萬家有照食品加工企業,上百萬家食品經營企業,還有眾多小作坊;從監管體係來說,部門交叉設置,效率不高,監管人員配備不夠,專業性不強,工作效率低;在監管內容上,我國主要檢驗食品中的工業汙染、化學殘留等,而歐美國家,由於創新能力強,主要麵臨的是微生物汙染以及新技術等帶來的安全隱患。
  鄭也夫:在食品安全監管上,我們差得很遠。在歐美國家,首先政府不參與生產,他們隻負責監管;第二,政府設立了有力的監管製約措施。
  《生命時報》:很多人不信任的說法,對於媒體和大眾的爆料,您怎麽看?
  羅雲波:我國處在轉型期,社會矛盾很多。人們生活在其中,情緒非常不安。因此,當發生與食品安全相關的事件時,機構就會成為百姓泄憤的出氣孔。
  從政府到食品生產企業都很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但數據似乎和老百姓的實際感受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很多消費者是從媒體的報道中獲知食品安全相關信息,但報道有時並不客觀、理性,會把個別事件放大為普遍事件;老百姓缺乏食品安全知識,對事件的判別能力不夠,再加上一些不懂食品安全的“專家”對事件做出缺乏理性的判斷,事件就在情緒化中被放大了。我希望主流媒體應該成為不實謠言的過濾器,而不是發酵劑。而老百姓如果不小心造謠了,隨著事件的逐漸明朗,也要出來辟謠。
  鄭也夫:老百姓不信任的根源在於,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確實存在,而且比較嚴重。現在是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通過不同渠道獲得信息,當關係生命和健康的食品問題頻頻出現時,人們就會恐慌、質疑和不信任。
  改善環境需要做哪些
  《生命時報》:改善食品安全環境,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麽?
  劉秀梅:我的觀點是“社會共建”,大家各有各的責任,沒有主次之分。從長遠看,我更關注社會人群的食品安全素質的培養。要讓每個人都具備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識,就必須“知識進課堂”,從幼兒抓起。在食品安全相關領域,我們要培養更多有責任、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科學家、企業家、管理者和大眾傳播者。
  羅雲波:政府要在體製上做進一步調整,加大監管人員的培訓和培養,加強企業的誠信教育,建立黑名單製度、準入製度、懲罰製度,設立“出現問題永遠逐出行”的行業準則。比如,我們的法律法規要讓守法者發財、違規者傾家蕩產;要讓履職的、敢管的官員得到好評,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官員受到批評或罷免。其次,社會要對食品安全理性看待,不要過分緊張或情緒化。
  鄭也夫:政府應該把食品監管提到很高的高度,製定相關法律,嚴格執行和落實。另外,“官員食品特供”的現象應該禁止,各級官員的食品都應該來自市場,隻有自身利益也在其中,才能認真監管。
  哈格內爾: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法律環境。政府一發現食品問題,哪怕隻是可疑,也應該立即關閉可能的問題源。同時,要對出事企業進行重罰。比如2010年,德國二惡英雞蛋事件中,監管者順藤摸瓜鎖定了一家飼料企業。之後政府迅速隔離了4700個養豬場和家禽飼養場,這些企業和農場最後被迫關閉破產。
  《生命時報》:您認為政府在監管上的問題主要在哪?
  羅雲波:目前來說,一是監管對象對法律法規沒有敬畏;二是監管部門分頭管理,出現重疊、交叉、空白等問題;最主要的是,監管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經驗不足,食品專業科班出身、實際從事監管工作的人太少,這在地方上尤其明顯。
  周孝正:首先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到位,懲處力度不夠。第二,食品行業的一些標準空缺,讓違法企業鑽了空子。第三,企業和政府一些部門是利益共同體,管理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生命時報》:為保障食品安全,德國和加拿大都實施了哪些措施?能給中國一些建議嗎?
  哈格內爾:全世界都有食品安全問題,關鍵還是要政府出麵解決。中國現在的問題是缺乏日常有效檢查。應該完善食品法規,建立透明的食品鏈,發展生態農業。同時還要進行環境整治。德國為此建立了一張立體防護網絡,分為6層監管架構,還完善了一條“從田地到餐盤”的食品鏈,食品哪個環節出問題,馬上可以追溯到源頭,還有就是層層召回製度。
  加拿大官員:關鍵在於從產到銷每個環節都應置於有效監管下,信息披露要及時、準確,責任處罰要有威懾力。加拿大的食品安全監督體係是在漫長時間裏逐步完善的。最重要的幾點,一是全程監督,包括對本國產品和進口產品的管理;二是嚴格按規範行事,不僅食品本身,包裝運輸材料和生產場所、人員也有嚴格的衛生規範;三是信息透明、及時,監管部門的網站會用多種語言及時發布信息,以便大眾及時作出反應。

 

上一篇:美國研究:連續吃油炸食品一個月 肝髒損害相當於患肝炎

下一篇:春節期間四川省食品安全“零事故”報告

首頁 | 關於我們 | 網上商城 | 在線客服 | 聯係我們
業務聯係電話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郵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錦匯路1號A2棟
產品技術谘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時段:13105190021
投訴與建議: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