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餐空間增加一幅裝飾畫,還不如換成兩塊生熟分開的砧板。對消費者而言,後者是把錢用在了刀口上。
就在這個星期,上海市食藥監管局啟動了學生盒飯專項檢查,覆蓋全市30家學生盒飯生產企業和1647戶學校食堂。
從初步檢查結果看,學生盒飯衛生情況良好,合格率接近100%。但與學生盒飯質量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生產條件簡陋的路邊盒飯作坊和小型餐飲店。抽檢結果顯示,社會盒飯合格率、餐飲店餐具消毒合格率已連續多月走低。
分析原因,在於小型盒飯加工點、餐飲店的硬件設備遠不如學生盒飯生產企業、學校食堂。可在短時間內,這些企業也不可能取得規模生產的條件。那麽,有沒有一條低成本之路,能用相對較低的投入來保障食品安全?
高與低博弈
降低食品安全成本,並非無條件降低,而是得先分析安全成本的構成。
從實際操作看,食品安全成本分為兩部分:一是必要成本,即保障食品安全的必要投入,包括采購檢驗檢疫合格的原材料、準備無細菌感染的生產設備和生產環境、聘用身體健康的生產員工等。對食品安全來說,以上條件必不可少,想降低也降低不了。但還有一部分食品安全成本則存在鬆動的可能:同樣是合格的原材料,進口的和國產的有價格區別;同樣是無菌包裝,印刷精美的和印刷簡單的有價格區別;同樣是生產場所,地段好的和地段差的有價格區別……諸如此類,都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縮減。
換句話說,對食品安全來說,必要條件投入哪怕再高,也缺一不可;錦上添花的行為則不妨適當進行縮減,有所降低。
別看道理簡單,實際生產中存在認識誤區的經營者卻不少。在以往的檢查中,有不少裝潢考究的小型餐廳被頻頻發現“低級錯誤”:操作工沒有健康證、熟食間沒有獨立的空調、砧板生熟不分開等。經營者解釋,為了就餐環境舒適,成本都投入在硬件裝潢、聘用優秀的服務人員等方麵,忽視了生產加工環節的成本投入。事實上,在用餐空間增加一幅裝飾畫,並不會獲得食客更多的讚美;若將裝飾畫的投入變成兩塊生熟分開的砧板,卻能實實在在提高食客用餐的安全係數。
而錯誤的操作方法也可能將高投入變成白投入,導致企業增加了食品安全成本,卻沒有解決應該消除的安全隱患。近期,記者隨食監部門突擊檢查了部分專賣小龍蝦的大排檔。在檢查餐具消毒情況時,有經營者表示,為了保證餐具清潔,他花費巨資采購了大量品牌消毒液,對餐具進行浸泡,並用抹布擦幹。可檢測顯示,這些餐具不僅細菌超標,還存在消毒液殘留的問題。經驗老到的執法人員指出:消毒液沒有漂洗幹淨、抹布本身細菌超標是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與其花成本買消毒液,不如在清洗後用開水燙泡消毒,並倒扣餐具自然風幹。經營者一試,果真效果明顯,檢查結果全部合格。可見,運用科學的操作手法,少花錢也能保障食品安全。
上遊的力量
往產業鏈的上遊追溯,就會發現食品安全的必要成本也有降低空間———但這種降低並非由食品加工企業決定,而是由提供硬件設備的企業決定。道理很簡單:如果保障食品安全生產的硬件設備價格降低了,那麽加工企業的投入也能降低。但迄今為止,這依舊是一個尚未被發掘潛力的市場。
運送盒飯使用的保溫設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盒飯從出爐到送上餐桌,儲存運輸過程需進行嚴格的溫度控製,以便用環境溫度來抑製細菌繁殖。例如,熱鏈盒飯在盛裝時飯菜的中心溫度達85攝氏度以上,按要求,經過3小時的運輸,飯菜中心溫度仍需保持在65攝氏度以上。這就對盒飯使用的保溫箱提出了較高要求,必須保證每小時飯菜溫度的降低控製在10攝氏度以內。普通的塑料筐或保溫桶都難實現這一目標,而專業保溫桶售價為每個數百元,且隻能盛放十幾份盒飯。目前,一家小型盒飯企業的供應量就能達到數百份,即需要十幾個乃至幾十個這樣的保溫桶,一次性投入突破萬元。對小規模企業來說,這筆投資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大部分小規模企業仍采用棉被包裹塑料筐或保溫桶等“土辦法”來控製盒飯溫度,不僅過程複雜,還可能造成交叉汙染。
如果有了售價相對低廉的專業保溫桶,以上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可奇怪的是,目前市場上大多隻有進口保溫桶符合運輸要求,售價高,且價格變動空間小。而國產企業仍停留在傳統保溫桶和塑料運輸筐的生產上。業內人士表示,此類保溫桶的技術含量相當有限,無非在原料質量、桶壁厚度、隔熱層設計上做文章,國內的生產工藝也完全可以勝任。如果國內企業願意嚐試,可以將產品售價縮減到百元,甚至幾十元,從而接近“土辦法”運輸所消耗的成本,讓小規模企業也有能力用上。
類似的產品還有很多。比如,監管部門在判斷食品安全與否時會采用快速檢測方法:10秒鍾判斷餐具消毒情況、10分鍾看農藥是否殘留、半小時測瘦肉精含量……企業若用上這些檢測工具,就能加強自我檢查能力。可這些檢測工具也多為進口商品,價格在幾十元至上百元,除了監管部門,隻有極少數大規模企業用得起。如果食品生產的上遊企業能為這些產品“降壓”,食品安全成本也能隨之降低。
大魚吃小魚
如同其他商品一樣,食品的生產成本也與規模大小掛鉤。類似進口盒飯保溫桶投入,由一家企業采購,可能是一筆巨資;如果多家企業分擔並共同使用,就能實現分解成本,減小壓力。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對食品生產企業來說,讓“大魚”帶上“小魚”共同加工,甚至“吃掉小魚”發揮規模效應,也不失為一條降低成本的實踐路徑。
目前,無證照食品加工窩點時有回潮仍是威脅食品安全的一大問題。之所以這些非法加工窩點屢禁不止,與巨大的市場缺口密切相關。仍以盒飯為例,目前本市中午一餐的盒飯需求量在160萬份左右,但正規企業的供應量為90萬份。也就是說,有接近一半的市場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為非法盒飯加工點提供了生存空間。
是正規的“大魚”沒有看到這一缺口嗎?未必。填不滿市場不是“大魚”的生產能力不夠,而是“小魚”也有一些“大魚”不具備的優點,包括經營靈活、分布廣泛、價格低廉、菜肴花色豐富。盡管這些優點不能構成“小魚”合法存在的理由,卻能成為“大魚吃小魚”的著眼點:一方麵,正規企業可以收編無證窩點或小規模企業,通過資源共享,減輕原先無證窩點或小企業的成本壓力,帶動食品安全水平的整體提高。另一方麵,正規企業也能學習無證窩點或小規模企業的長處,在經營形式、菜肴花色上進行改進,在“吃掉小魚”的同時也“吃掉”其原先占領的市場,擴大市場影響力。銷量大了,“大魚”也能用更大的規模來減輕成本壓力,從而為降低產品定價提供可能。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一條良性循環的道路。
上一篇: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 期待社會各界支持參與2007-09-04
下一篇:聯合國糧農組織稱氣候變化將嚴重威脅糧食安全2007-09-12